地被植物的种植及养护管理。

植物养护汇集了海量植物养护知识,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些您知道吗?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养护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小编向您推荐《白灵菇的种植及管理》,希望您喜欢!

白灵菇又称白阿魏菇,是刺芹侧耳的白色变种。菇体肥大洁白,营养丰富,味鲜美,口感特佳,蛋白质含量高达14.7%,含氨基酸达18种,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及多种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白灵菇富含的真菌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白灵菇还具有生长周期短,生产成本低,效益高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目前具有发展前途的珍稀菌类。

高产栽培

栽培季节与场地

白灵菇栽培季节要根据其出菇温度合理安排,白灵菇出菇温度为820℃。当地气温降至1520℃前4050天装袋、接种最适宜,一般在8月中下旬至9月底为接种适宜,11月中下旬至翌年4月为出菇期。若采用温棚栽培,适当控温,也可在12月2月装袋接种,待气温适宜的34月出菇。栽培场地应选择在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方。闲置的房屋,简易菇棚,蔬菜大棚等都可利用,应尽量满足白灵菇在发菌期和出菇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

装袋灭菌与接种

①一般用常压灭菌,力争34小时内达100℃,灶内温度100℃保持810小时,然后再闷一夜,待袋温降至30℃以下时,出锅接种。②接种:利用室内的接种箱接种,先把冷却至30℃以下的料袋、接种用具、酒精灯等物品一起放入接种箱内,打开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或用气雾消毒盒熏蒸,然后开始接种。接种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挖去菌种瓶(袋)内表层2厘米厚的老化菌种,平放备用,将料袋直立,打开袋口,从菌种瓶(袋)内挖取红枣大小菌种一块,迅速放入袋内,轻轻压实后扎口,然后倒过料袋用同样的方法接种、扎口。袋口不可扎得太紧,以免因不通气影响发菌。

发菌期管理

接种后将菌袋单码摆放在经消毒过的干燥室内发菌,低温季节可采用双码摆放,一般摆46层,室温要求2225℃,湿度70%以下,暗光培养。2周左右进行第1次翻堆检查,挑出污染袋。接种后34周菌丝生长快,呼吸旺盛,此时要适当松动一下袋口绳供氧,或用灭菌牙签在袋口周围扎孔增氧,并注意室内通风降温,袋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最高不超过28℃,以免造成烧菌。5周左右菌丝基本发满袋,可进行第2次翻堆,将菌丝已长满和未长满的分开放管理。发满的菌袋不会立即出菇,要在袋温1518℃、相对湿度70%左右、空气新鲜的环境中继续培养3040天,当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达到生理成熟时进行催蕾出菇。

出菇期管理

在菇房内采用层架式出菇,此时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0%左右,同时给充足的散射光,控温013℃,昼夜保持10℃以上的温差连续710天的刺激,袋口料面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原基。此时室内要保持一个较恒定的温、湿度,使其原基顺利分化,当原基呈黄豆大小时,去掉袋口扎绳,原基超过蚕豆大小时,把袋口松开进行疏蕾,每袋保留13个健壮菇蕾。幼菇长到乒乓球大时,挽袋口露出原基,向空中、墙壁、地面喷雾化水,湿度提高到90%95%,湿度保持在18℃以下,并加强通风,增强光照。白灵菇从现蕾到成熟需要1015天。一般只采收一次,采收后因气温升高,很难再出二潮菇,偶尔可收两次。

经验之谈

品种选择

目前,白灵菇品种在全国没有统一的命名。同为一个白灵菇品种,每到一处都有一个新的命名。正因为如此混乱的品种,给许多栽培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如山东、河南、云南等地的栽培者,栽培初始想根据市场需求栽培短菌柄手掌形的,但出菇后发现却是长菌柄的漏斗形,使栽培者哭笑不得。

有关专家认为,品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栽培成败。目前,栽培者大多以引种为主。引种要根据市场需要为导向,在引种时:

①到比较正规的单位去引菌种;②详细咨询,搞清楚是哪种菇形的白灵菇菌种;③问明是否做过大面积出菇实验;④了解该菌种是第几代菌种,购种后还能转接几代;⑤了解该品种的生物学特性;⑥不要图便宜,购置劣质菌种,否则,会给你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原料处理

合理配制培养料,以防碳、氮比例失调。根据实践经验养菌期的碳氮比以2540:1为宜,出菇期以70200:1为宜。氮浓度太高会抑制白灵菇的原基分化。常用白灵菇配方:棉籽皮87%、麸皮8%、玉米粉2%、糖、石膏、石灰各1%,另加0.3%0.5%的发酵剂(冬季为0.5%,春、夏、秋季为0.3%)。

养菌管理

养菌期主要是温、湿、光、氧的互相调控,目的是给白灵菇袋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养菌期大多在夏末秋初。此时正值高温季节,主要是防止料温过高,出现烧菌现象。温度控制在2328℃,料温不要超过3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避光养菌。否则,菌袋易形成厚菌皮,不但影响出菇,而且也消耗培养料的养分。

后熟培养

刚长满菌丝的白灵菌袋不能立即出菇。此时菌袋松软、菌丝稀疏。还要经过大约30天左右的后熟培养,让其菌袋积累更多的营养成分达到生理成熟,这个过程即后熟培养。其间温度控制在1824℃之间,湿度75%。

低温刺激

经60天左右时间的培养,菌袋已基本生理成熟,但需低温刺激才能出菇,恒温情况下一般不能出菇。这时室外温度已降低,要利用自然温度刺激菌袋。可将日光温室大棚薄膜揭掉,也可搬到棚外低温刺激,但要注意给菌袋遮阴避光。在1015℃温差的刺激下,需要1015天左右。其间不要打开菌袋口,以防培养基水分蒸发。

搔菌催菇

菌袋经低温刺激后,要调整好菌墙,以便出菇管理。菌袋进棚或盖棚膜培养3天后,打开菌袋口,用小铁耙子将老化菌种与厚菌皮扒掉。没有厚菌皮者,只扒老化菌种块,其他地方不要动。5天后,用1:300500倍稀释后的催菇灵喷施,23天喷一次,共喷2次。喷后第二天将菌袋口拧扎一下,以防止菌袋口培养基水分蒸发,影响出菇。同时温度保持在1417℃,湿度85%90%左右,光线以600Lx较好,大约15天左右即可出菇。

贮运保鲜

白灵菇的贮藏特性

白灵菇采后36天菇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散失,菌褶开始变褐,风味劣变,商品价值下降。因此延长鲜菇的运输和上市天数,解决其采后的保鲜问题,是白灵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影响白灵菇采后贮藏保鲜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湿度、氧气及二氧化碳的含量,利用低温、高湿、低氧气和高二氧化碳环境以及保鲜剂处理可抑制酶和微生物的活动,延缓呼吸作用和生化反应,从而可以有效地延长菇体的保鲜期。白灵菇贮藏的适宜温度为-0.50.5℃。高于适温范围的温度会促进菇体内各种生理作用的进行,加快变色和衰老,也有利于各种病原菌的活动,导致腐烂加重、加快。过低的温度又会使白灵菇产生冷害或冻害。相对湿度以95%100%为宜,相对湿度低于90%即会出现失水褐变。低氧气和高二氧化碳对白灵菇的贮藏保鲜也十分有利。

工艺流程

适时采收分级修整保鲜剂处理装入内衬保鲜袋的箱或筐中装入0℃冷库充分预冷扎口上架或码垛。

技术要点

采收白灵菇采收应遵循先熟先采。采收太早,子实体未充分发育,品质欠佳,也影响产量;采收太迟,子实体易老化直接影响其贮藏与保鲜。采收时要轻采、轻拿、轻装,尽可能减少机械损伤,并剔除畸形破损和病虫害的菇体。

分级修整用于保鲜的白灵菇,菌盖完整,菌盖715厘米,菇色洁白,菌肉坚实致密,无病虫斑、机械伤、毒柄切削平整,柄长不超过2厘米。

保鲜剂处理采用0.01%0.02%山梨酸钾或苯甲酸钠、0.1%0.5%焦亚硫酸钠漂洗56分钟。在进行保鲜剂处理时,必须注意采后及时处理,处理时间越迟,效果越差,而且处理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但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不利于大规模使用。采用生理调节剂调节贮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和菇体的生理代谢活动,也能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

预冷采收后,及时修整预冷贮藏,将经过分级修整后的鲜菇放入塑料筐中,及时移入01℃的冷库中充分预冷,一般以1520小时为宜。

包装塑料袋气调包装法因不需要特殊设备,方法简单、应用较广。将白灵菇放入内衬聚氯乙烯(PVC)蘑菇专用保鲜袋的塑料周转筐或纸箱内,扎紧袋口,双层袋的贮藏效果好于单层袋,每箱以510公斤为宜。内放生理调节剂调节贮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在0℃条件下,贮藏3个月,无开伞、发霉、褐变等现象,风味也无明显变化。由于白灵菇较耐二氧化碳,因此贮藏期间不用换气,这样袋内较高二氧化碳浓度可抑制菌丝体的萌发,较好的保持白灵菇品质。

如果是短期贮藏,将34个白灵菇放在一个白色泡沫托盘上,内放1包生理调节剂,采用塑料薄膜热封,可贮藏1个月左右,也可直接入超市或运到市场销售。

冷藏将经过预冷和各种处理的白灵菇在冷库中码垛或上架,置于0℃下贮藏。贮藏期间保持温度恒定,并定期检查。一般情况下,可贮藏3个月左右。

精选阅读

白灵菇的贮藏保鲜


白灵菇菇体肥大洁局,营养丰富,口感特佳,市场价位高,是目前很具发展前途的珍稀菌类。白灵菇采后3~6天,菇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散失,菌褶变褐,风味变劣,商品价值大大下降。故延长产品的保鲜时间,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适宜条件白灵菇贮藏的最适温度为-0.5~0.5℃。

温度过高会加快色变或衰老,甚至腐烂;过低又会造成冷害或冻害。贮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以95%~100%为宜。低氧气或高二氧化碳浓度的环境有利于白灵菇的保鲜。采收要点当白灵菇菌盖充分展开,孢子未大量释放时采收。要轻采、轻拿、轻装,减少机械碰撞与损伤,用利刀削平菇柄,毛刷刷净菇体杂物,并剔除畸形、破损和带病虫的菇。要求菌盖完整,菌盖(掌形菇)7~15厘米,菇色洁白,菌肉坚实,柄长不超过2厘米。

单个重150克左右时最受市场欢迎,售价也较高。保鲜剂处理采后及时用0.01%~0.02%山梨酸钾、苯甲酸钠或0.1%~0.5%焦亚硫酸钠漂洗5~6分钟。预冷将经过分级、修整、处理后的鲜菇放入塑料筐中,及时移入0~1℃的冷库中充分预冷,一般以15~20小时为宜。包装、冷藏将白灵菇用食品纸包装后,放入内衬聚氯乙烯(PVC)保鲜袋的塑料周转筐、泡沫箱或纸箱内,扎紧袋口,双层袋的贮藏效果好于单层袋,每箱以5~10千克为宜。在0℃左右的条件下,可贮藏50~60天,无开伞、发霉、褐变等现象,风味也无明显变化。.

春高粱的种植及管理


高粱的种植可分为春作与秋作两种。春作播种期约在农历三月底至四月中旬,时间不宜过早,因早期播种气温低,生长缓慢,遇到寒流易枯死,秋作则选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之间播种,时间不宜太迟,以免生育中后期遇低温,影响生育而延迟成熟期。其栽培过程大致如下:

整地:先将堆肥撒施於耕地上,然后耕犁12~15公分(4~5寸)深,充分耕碎土块,除去杂草,并耙平土面,按照行距50公分开挖4~6公分深的植沟。

播种量:每公顷约需15~20公斤种子,种子可向当地乡镇农会购买。

播种法:播种法分点播及条播两种,一般以条播为主,把种子均匀播於植沟内然后覆土厚约3公分。

施肥法:

(1)春作及秋作:堆肥於整地前撒施於田间,然后翻入土中,磷肥全量及氮钾肥半量作基肥,於播种前施用,余半量氮钾肥於播种后30天施用。

(2)宿根栽培:半量肥料於主作收获后10天施用,余半量於主作收获后30天施用。肥料施用位置应离植株10~15公分,以免伤及植株。

田间管理:

(1)间苗补植:高粱播种后20~25天,苗高15公分时,实施第一次间苗,到苗高25~30公分,实施第二次间苗,最后株距保持约10公分,如发现缺株时,可挖取间苗中要拔除的健壮苗来补植。

(2)中耕除草:高粱生育期间,按照杂草发生情形,实施中耕除草2~3次,尤其生育初期,特别注意将杂草除净,以免影响发育。若使用除草剂时,应在播种覆土后萌芽前喷施。

(3)培土:第一次中耕除草后,随即施追肥於植株旁,并将土壅培於植株茎部,以防止倒伏,促进发育。

(4)灌溉排水:高粱耐旱,但在幼穗形成期(播种后35天左右)、(播种后60天左右)、乳熟期(播种后75天左右)如遇乾旱,影响产量很大,应加以适量灌溉。在多雨季节,应随时排除积水,以免发生病虫害及延长成熟期。

宿根(再生)栽培:

(1)切茎:春作收获时,即时於离地面1~2公分处将茎切断,切茎的时期越早越好。

(2)施肥:施肥量及肥料种类施肥时期如前述进行。

(3)疏芽:切茎后每株萌芽数可达2~5株,但每株以留健芽二枝为原则,其余的芽应早日摘除,以免吸收养分。

(4)其他管理:如中耕除草,收获调制等作业均与高粱的一般栽培法相同。

白灵菇“挨冻”产量高


棚栽白灵菇一般是在秋冬季生产菌棒,翌年春季出菇,4月份商品菇上市。一批菌种能出两茬白灵菇,第一茬在棚内进行立体栽培,一个棚可以放两万个菌棒,将每个长方形菌棒的两头打开,出蕾后要进行疏蕾,两头各留一个最好的蕾,平均每个蕾能出150克左右的菌,一亩地头一茬的产量在5000公斤以上。第二茬要在出完第一茬菌的菌棒中选择出菌少同时菌丝健壮的菌种进行平地的土埋栽培,有的菌棒如果第一茬一个蕾出了300克的菌,不要选择这样的菌种了。第二茬一亩地可以种植8000~10000个菌种,种植时要一个菌种挨着一个菌种栽培,这样,栽培后土里的菌丝能够串起来,两个菌种可以共同出一个菌,这样出的菌才能个头大,品质好,与第一茬相比,第二茬的产量较低,平均亩产量在1500公斤左右,但在没有增加成本的同时,这是一笔额外的收益。

邢书利介绍说,生产白灵菇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一定要让菌棒挨一次冻,利用大温差来刺激菌棒出菌,在冬季的时候可以将大棚内的温度降到0℃左右,让菌棒经受几天的低温,有条件的话可以将菌种进行冷冻,这样一冷一热后,春天出的菌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也特别好。同时,种植有机白灵菇一定要选择空留3年以上的土地进行栽培,再按照有机食品操作规程种植出的白灵菇才能完全达到有机食品标准。

白灵菇栽培技术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特别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

一、材料:主料有阔叶树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等。辅料有麸皮、玉米粉、黄豆粉、石膏粉、酵母粉、糖、碳酸钙等。

二、栽培方式:袋栽、覆土墙栽或瓶栽等。

三、栽培季节:白灵菇子实体形成的温度为10℃-22℃,根据我省气候特点,春秋、冬三季都可进行栽培。

四、原料配方:

1.棉籽壳99%、石灰1%。

2.杂木屑50%、棉籽壳28%、麸皮20%、碳酸钙1%、过磷酸钙1%。

3.棉籽壳78%、麸皮20%、石膏1%、糖1%。

4.玉米芯60%、棉籽壳20%、麸皮肤皮18%、石训1%、糖1%。

五、菌袋制作:白灵菇可以用生料进行栽培,也可采用熟料栽培。

1.采用宽17cm-20cm,长35cm-40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

2.将原料按一定配方加入混拌均匀,加水比例通常为1∶1.3。

3.培养料混拌均匀后,尽快装袋,每袋装干料约重0.3-0.5千克。

4.装袋后及时装锅灭菌,高压126℃温度下维持70-90分钟,常压100℃温度下维持12-16小时。

5.灭菌后将菌袋冷却至室温。在接种箱或接种室按常规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每瓶栽培种接种20袋。

6.接种后移入培养室培育菌丝。要求室温22℃-26℃,通风避光、35-40天菌丝可以满袋。

六、菇期管理:

1.菌丝满袋后移入出菇场地内,揭开两端袋口,根据外界温度摆放5-10层。

2.增加环境湿度。采取喷雾的方法使菇场环境湿度增至85-95%。

3.保持菇场通风良好,光照以散射光为主。

4.在10℃-15℃的条件下,10-20天菌袋两端可以形成白灵菇的小菇蕾。

5.菇蕾形成后,增加通风量,维持环境相对湿度达到90%左右,不宜超过95%。

七、采菇:在正常温度下,从幼菇形成到白灵菇成熟约需10天左右,气温低白灵菇生长慢,但菇质密,质量好;气温高则生长快。白灵菇成熟时,菌褶分化完全,菌盖平展,菇体开始变黄。应在成熟初期及时采收。

八、采菇后的管理:

1.采完一茬菇后,停水1-2天,让菌丝恢复生长积累营养,然后再进行喷水管理。

2.可以将出过一茬菇的菌袋脱去塑料膜进行覆土,用土壤将菌袋掩埋,但菌袋一端宜露出土层1厘米左右,防止出菇后菇体上沾上土粒。

3.菌袋内缺水时应采取补水措施。

4.白灵菇的同一菌袋可采菇2-3茬,生物学效率可达50%-80%。

北方地区白灵菇的发菌与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白灵菇是我国食用菌家族的后起之秀。由于其自身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可谓产销两旺。但不少白灵菇栽培者反映,在发菌和出菇过程中常遇到污染率高,发菌慢,不出菇,出菇晚,出菇率低,菇型差等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近年来白灵菇的栽培实践,就日光温室白灵菇的发菌与出菇管理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一、白灵菇的发菌管理:

白灵菇的发菌是白灵菇栽培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菌丝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产量。如果菌丝长得不理想,后边的出菇管理再完美,白灵菇的产量也不会高。发菌理想的菌袋(菌棒)标准是:在发菌过程中,菌丝浓密洁白,菌丝前端整齐一致。菌丝长满菌袋后非常坚硬结实,用力在地上摔有时都摔不开。将其掰开发现有大量白色菌丝。这种菌棒出菇时不但产量高,出菇后期也不会有任何杂菌污染,还可自然度夏秋季出菇。出完菇的袋子经自然干燥后又是理想的灭菌燃料。

1、温度管理:白灵菇发菌温度管理的原则是:菌袋(菌棒)内的温度应控制在2024℃。棚内空气的温度上限为26℃。因白灵菇鲜品在11月底前价格较高(20元/kg左右),所以北方地区不少栽培者为争取提早上市,8月份就开始生产菌棒并入棚发菌。因此时气温仍然较高,菌袋入棚后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①、除下雨及大风天气外温室大棚白天晚上始终保持通风状态。如温室大棚后墙无通风口要及时打建通风口,通风口的位置高于地面10厘米。塑料大棚的顶端及下边的塑料布和草帘要掀开30厘米以利透风降温。②、白天晚上日光温室上边的覆盖物不动(通风处除外),必要时加两层覆盖物。如果责任心不强,棚内温度达到30℃左右,菌袋会大量出现污染。如果10月份以后生产菌袋,日光温室的温度管理应主要考虑采取一些增温保温措施:①、白天气温高时通风,晚上不通风。遇到阴天下雨及大风降温天气时不通风。②、在日光温室内覆盖一层遮阴率90%以上的遮阴网。这样白天可掀起草帘增温,晚上覆盖草帘保温。

2、湿度管理:白灵菇发菌湿度管理的原则是:湿度越低越好,尽量将湿度控制在60%以下。如果日光温室内湿度过大,同样会引起菌袋出现杂菌感染。日光温室内湿度的变化规律是白天湿度低而晚上湿度高。控制湿度的措施如下:①、日光温室在放置菌棒前将塑料布掀开充分通风暴晒。②、在通道上撒一些石灰块用于吸收水汽。③、雨雾天不通风。

3、通风管理:有关专指出,高浓度的CO2可刺激白灵菇菌丝的生长,为了保持发菌室内CO2的浓度,尽量减少通风换气,这种提法前边对而后边错。对,是因为有科学依据;错,是因为脱离生产实际。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足够的氧气,生长量越大氧气需求量越大,所以在白灵菇的发菌生产实践中,必须结合温度和湿度管理进行必要的通风换气,其目的就是增加发菌室内空气中的氧气,保持空气新鲜并降低杂菌孢子的浓度。除保持发菌大环境通风透气外,菌棒内氧气的供给也必须充分及时,否则菌丝生长缓慢,袋内原料易产生厌氧发酵。应对措施为:①、菌丝萌发后在菌袋两头有菌种的部位用经75%的酒精消毒过的大号针扎4个通气孔,以利供氧。②、菌丝长满菌袋两端的料面应及时将塑料绳去掉。这里应注意,只是抽掉塑料绳而不松动或打开塑料袋,以免菌袋两端料面干燥影响后期形成原基。

白灵菇菌袋发菌,如果环境条件调控得当,杂菌污染应在5%以下,30天左右就可以长满菌袋。此时菌袋可进入后熟期管理。

二、白灵菇的后熟期管理:

白灵菇和真姬菇一样,菌丝长满菌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否则即便创造出菇条件也不能正常出菇。生理成熟期的管理方法和发菌期的管理方法基本相同。袋温在2024℃,生理成熟期为30天左右。如果温度在20℃以下,温度越低生理成熟的时间将会越长。生理成熟期菌袋温度的上限为26℃,超过26℃虽然生理成熟期可以缩短,但白灵菇菌丝的生活力衰退,产量下降。菌袋的生理成熟过程,其实质是一个菌丝代谢积累营养的过程,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菌袋生理成熟的时间。有人认为白灵菇菌袋生理成熟的表现为,菌袋表面形成斑点状菌皮。而白灵菇的生产实践表明,形成菌皮表明菌袋已生理成熟,而达到生理成熟并开始出菇的菌袋不一定形成菌皮。笔者认为,白灵菇菌袋形成菌皮,是因为在后期培养期间温度较高,光线较强所致。

在同一个日光温室内,菌袋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所要求的时间与积温,但我们发现仍有少量菌袋形成原基开始出菇。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急于出菇,而是仍按白灵菇后熟期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如果此时降温出菇,由于多数菌袋仍没达到完全生理成熟,其结果是不但出菇率低,而且产量也低。白灵菇菌袋达到生理成熟前五天进行搔菌。搔菌的方法是:将菌袋两头打开,用已经75%酒精浸泡过的小钩,扒掉料面中央部位直径为34㎝范围内的菌种。注意尽量不要伤害菌丝并迅速将袋口拧死,以防料面水分蒸发。搔菌的目的就是防止白灵菇原基在老菌种块上形成,以便幼菇生长健壮。白灵菇菌袋搔菌五天后进入催菇管理阶段。

三、白灵菇的催菇管理:

白灵菇的催菇管理原则就是人为创造适合白灵菇形成原基的条件,使其出菇整齐,出菇率高。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栽培季节,日光温室催菇管理要点如下:

1、温度:白灵菇催菇温度调控的原则是:①、昼夜温差在10℃以上。②、晚上日光温室内必须有低于10℃的低温刺激,最好能控制在38℃。③、温差及低温刺激的天数在10天以上。具体措施为:白天适当掀开草帘,室温保持在1518℃,最高不能超过20℃。夜间草帘全部打开。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0℃。

2、湿度:白灵菇催菇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对于日光温室栽培白灵菇,达到这一湿度不是大问题。具体做法为:先将通道上的石灰块或石灰面收集备用,然后在地面和后墙上浇一次大水。此后如果发现湿度不够,可用喷雾器加湿。

3、通风与光线:白灵菇催菇时,在保证催菇要求的温湿度条件下,尽量大通风,多通风,通风口昼夜不能关闭。白灵菇催菇时要求光照度在1000勒克斯以上,这个光照度日光温室栽培白灵菇很容易达到。

按以上的催菇方法折腾10-15天,就可看到菌袋两端形成圆柱状的白灵菇原基。此时催菇阶段结束,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四、白灵菇的出菇管理:

1、温度:白灵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温度应保持在8-16℃。温度过低子实体发育缓慢,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虽快,但菌盖薄商品价值较低。需要注意的是,白灵菇对温度较敏感,如果袋温超过25℃后,原基有可能死亡,此后再想出菇可就难了。

2、湿度:白灵菇出菇阶段湿度保持在80-90%,不要在菇体上喷水。同时防止菌袋或塑料布上的水珠滴在菇体上,以免形成污斑,降低商品价值。采菇前可适当降低空气湿度,从而保持菇体表面洁白。

3、通风与光照:

日光温室良好的通风是生产优质白灵菇的重要条件之一。优质白灵菇的市场标准是:无柄或短柄,手掌状。如果日光温室内通风不良,白灵菇子实体可长成倒马蹄形,柄粗长而菌盖小。这样的菇市场价值较低。所以在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在协调好温度、湿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通风的目的,就是降低温室内CO2的浓度,促进菌盖的正常发育。因CO2比重较空气大,常沉积在日光温室的下部,所以生产上要求后墙通风口的位置尽量低些,同时将大棚前边的塑料布掀起10-30㎝,使温室大棚前后形成空气对流。需要注意的是,若遇到大风天气,可及时关闭通风口及放下大棚前边已掀开的塑料布。

生产优质白灵菇还需有足够的散射光,光照度要求在1000勒克斯以上。但不能有直射光照到菌袋或菇体上。如果光线过强,菌盖颜色变得土[被屏蔽]而非优质白灵菇的洁白色。

4、疏蕾:

当原基长至玉米粒大小时要及时疏蕾。疏蕾需要大量人工,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错过最佳疏蕾时间。疏蕾原则如下:①、菌袋重量在2.3公斤以上,菌袋两头一边留一个幼菇,菌袋重量在2.3公斤以下,每个菌袋只留一个幼菇。②、留大菌蕾,去掉小菌蕾。③、留健壮蕾,去掉生长势较弱的菌蕾。④、留下菌盖大的菌蕾,去掉柄长的菌蕾。⑤、留下菇型圆整的菌蕾去掉长条形菌蕾。⑥、留下无斑点无伤痕的菌蕾。⑦、留下直接在料面上长出的菌蕾,去掉在菌种块上形成的菌蕾。疏蕾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疏蕾前应对疏蕾人员现场培训半天。②、疏蕾时要用自行车辅条做成的特殊疏蕾工具,每个菌袋的疏蕾都要将疏蕾工具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细菌性病害的交叉感染,③、疏蕾工具不能碰伤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丝。疏蕾工作要适时进行,不能过早或过晚。疏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一级品率。每个袋疏蕾后要剪去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并按原来菌袋的摆放位置放好。

五、白灵菇覆土出菇技术要点:

白灵菇出完第一茬菇的菌袋,在20-24℃的条件下培养10天,再去掉塑料袋,可进行覆土栽培出第二茬菇。如果管理方法得当,第二茬菇的产量不比第一茬低多少。

1、覆土时间:

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菌袋覆土时间尽量安排在春节以前,这样春节过后,气温逐渐回升,可在4月底前第二茬菇出菇结束。如果覆土时间过晚,气温较高,二茬菇原基易受热死亡。

2、覆土方法:

对于一头出菇的菌棒,可将没出菇的一头朝上立式覆土,对两头出菇的菌棒立式卧式覆土都可以。但务必注意,不管是立式还是卧式覆土,菌棒间一定留10㎝的空隙。覆土不能过厚,菌棒似露非露为原则。覆土后浇大水一次。

3、温度控制:

白灵菇覆土出二茬菇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覆土后菌袋发热,幼菇死亡,二茬菇出菇失败。所以覆土后要注意料温的变化,温度控制在14℃以下,超过14℃要采取一些降温措施。.

有机棉的种植及后期管理


一、棉田土壤培肥技术

棉花与草木犀或苜蓿豆科绿肥作物套(轮)作。每年67月份灌水前在棉田套种草木犀或苜蓿,棉花收获后草木犀或苜蓿越冬,第二年春季棉花播种前翻入土壤。

施用棉籽粕或畜禽粪等有机肥。棉花播种前每公顷基施棉籽粕6000千克或牛羊鸡粪肥7500千克以上。另外每公顷备用1500千克棉籽粕(堆制腐熟),于棉田灌第一水前开沟追施。

二、品种和种子的选择

根据有机农业认证标准中禁止采用转基因品种、合成物质处理种子以及尽可能使用有机种子的要求,经四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确定中棉所35为当前较适宜的有机棉种植品种。

种子加工采用机械脱绒,不用任何化学物质处理。除第一年无法获得有机种子外,从第二年起全部种植上一年生产的有机棉种子。

三、密度

新垦荒地,土壤肥力低,棉株的个体发育较小,在前23年内应靠群体增加总铃数,因此一般采用高密度种植方式,每公顷19.5万22.5万株;第二年,密度18万株左右;达到中等肥力时,应在12万15万株。

四、棉花生长调控

1.灌水调控。适当推迟棉田第一水,防止蕾期生长过旺,以后各次灌水也应适期适量,以控制棉株营养生长速度,防止旺长而造成田间荫蔽。

2.去枝叶,适当早打顶、打边心。在棉花现蕾后,及时去除叶枝,有机棉由于禁止使用缩节胺等生长调节剂,棉株营养生长较快,为控制株高和果枝长度,减少田间荫蔽,应适当早打顶、去边心,留果枝89个,每果枝留果节12个。

五、害虫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进行秋耕冬灌,降低棉铃虫、地老虎等蛹的越冬基数。适时定苗、中耕除草、整枝打杈。剔除重株,可消灭部分害虫的卵和幼虫。

2.生物防治。采用棉花与玉米、小麦、油菜、高粱等地块邻作,或在棉田内、田边、沟旁点种玉米、高粱等诱集作物,为天敌提供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微生物杀虫剂防治害虫,如Bt、核多角体病毒具有较强的专一性,对人畜、农作物和天敌无害,不污染环境,对害虫毒性较高,不易产生抗性。或利用性诱剂诱捕成虫。

3.物理机械方法防治。棉田安装黑光灯、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成虫。在棉铃虫羽化盛期,杨树枝捆成束竖立在田间地头或渠道两旁诱集棉铃虫成虫。苗期可在棉田周围间隔20米处放糖浆瓶一个,诱杀地老虎成虫。棉田周围和中间渠埂放置黄色胶板诱捕蚜虫。

4.使用植物性杀虫剂。在棉花受到直接威胁时,杀虫皂(钾皂)和植物性杀虫剂,如除虫菊、鱼藤酮、鱼尼丁、沙巴草、茶、苦木制剂、苦参碱等,可用于防治害虫。

六、草害防治技术

在棉花的生产过程中,通过精选种子、施有机肥、合理密植、地膜覆盖、机械和人工除草以及科学合理地与其他作物轮作换茬,改变其生态和环境条件,都可明显减轻杂草的危害。

七、病害控制技术

种植抗病品种,如中棉所35等,不用发病棉田生产的种子,以防止病原菌随种子带入土壤;常规棉田的棉秆禁止带入有机棉田;棉花与其他作物轮作倒茬,使危害棉花的病原菌逐渐减少;施用的棉籽粕等有机肥须经过高温加工处理或高温堆制处理,以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在棉花播种前,进行日光晒种或温水浸种,可起到杀菌的作用;有机棉田和常规棉田混用的机械设备工具,在用于有机棉田时必须进行清洁;在棉田中如发现病株,应拔除以病株为中心1m2内的棉株。

《白灵菇的种植及管理》由植物养护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植物养护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地被植物的种植及养护管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