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小穗螟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小穗螟,学名Cryptoblabesgnidiella(Milliere)。分类鳞翅目,螟蛾科。危害春、夏高粱穗期的一种主要害虫。分布华东、华中、华南等地。

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7~8毫米,前翅狭长,紫褐色,翅面上尤其是翅的前缘部分混杂有较多的白色鳞片。前翅中央有2条宽黑纵纹,从翅的基部分成两支,一支沿中室上方,一支沿中室下方向外延伸,它们均终止于中室外方,接着是几条较细黑纵纹。外横线白色,横跨在中室外方与细黑纵纹之间,翅外缘有6个小黑点,排成一线,缘毛灰色。后翅灰白色。

(2)卵:长0.3~0.4毫米,宽0.2~0.3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后渐变褐色。

(3)幼虫:体长10~12毫米,体细长,两端尖削,似纺锤形。幼龄时黄白色,3龄后体色多变,有土黄、草绿、灰黑等颜色。体背两侧从中胸至腹末各有1条黑褐色纵带。胸节及腹部第八节亚背毛的毛片较其它各节明显,尤其是中胸节上的亚背毛黑色毛片显著高耸。腹足趾钩为三序环形。

(4)蛹:长6~7毫米,黄褐色,羽化前变黑褐色。其中央有1对紧靠着的棘,棘端钩状,棘外侧每边各有2根小钩刺。气门椭圆形,较突出。薄茧长约10毫米,腹部末端较尖。

为害症状

自高粱抽穗至成熟甚至收获的堆垛上,幼虫均可食害,使籽粒破碎、干瘪。每穗一般有虫3~5头,多的达数10头,个别穗甚至有幼虫百余头,给高粱带来严重损失。被害严重的穗,籽粒几乎被食一空,里面全是虫粪。

发生规律

小穗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穗内或叶鞘等处结茧过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越冬幼虫于6月上中旬化蛹,6月底至7月初羽化的越冬代蛾,产卵于春高粱小穗缝隙间或颖壳上。7月中旬是第一代幼虫为害春高粱盛期,7月下旬幼虫老熟后在穗内结茧化蛹,蛹期7~8天。7月下旬至8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第二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抽穗扬花的晚播春高粱(多为制种田或多穗高粱)及早播夏高粱上为害,为害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中旬是第三代幼虫为害迟熟高粱盛期。在淮河流域,第一代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春高粱和杂交制种高粱。第二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为害夏高粱。第三代幼虫发生于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常与第二代重叠发生,主要为害晚播或生育期较长的夏高粱。小穗螟的发生为害程度与高粱品种、播种期、生育期长短及气候等因素有关。一般紧穗型品种发生重,而散穗型品种由于不利于幼虫的吐丝结网,发生轻,大散把高粱一般不发生为害。另外,各品种的抽穗扬花期和小穗螟成虫盛发期是否吻合,也是受害轻重的一个原因。据江苏调查,生育期早的高粱品种,多在6月下旬至7月初抽穗扬花,此时正是小穗螟发蛾产卵盛期,因而受害严重;而抽穗期在7月上旬,扬花盛期在7月中旬的高粱品种,与小穗螟产卵期不吻合,受害轻。生活习性幼虫极活泼,受震动即向穗内躲藏或吐丝下垂。3龄以后的幼虫常吐丝结网。末龄幼虫在穗上结薄丝筒,将高粱穗粒粘在一起,躲在筒内食害籽粒,并化蛹于丝筒内。一条幼虫一生可食10多个籽粒。当每穗有虫5~6头时,可使高粱减产20%左右,虫数多时,减产更大。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越冬防治针对小穗螟以幼虫在高粱茎、穗中越冬的特点,可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幼虫进入越冬场所,从而压低来年初发虫源。②消灭虫源选晴天随收随打高粱,使收获的高粱穗不在农舍内外堆放过夜,可将越冬幼虫消灭在越冬场所之前;来不及随收随打的高粱,可在晚间用稻草或草席披盖在割下的高粱穗堆上,使堆内温度升高,结果幼虫会爬出穗头至草(席)上。早晨揭去草(席),集中处理,并清扫越冬场所,消灭虫源。③压低越冬基数在清明节前后,以烧、沤、作饲料等方法处理完高粱穗、茎,以压低越冬基数。④适当早播。于3月上旬浸种催芽,薄膜覆盖育苗,力求苗齐苗壮,适时移栽,使其在6月底前扬花,可避过或减少越冬代成虫的产卵,从而有效地减轻其发生危害程度。

小编推荐

粟穗螟如何防治


粟穗螟学名MampavabipunctellaRagonat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粟缀螟。分布在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地。主要寄生于粟、高粱、玉米、黍等。

为害特点

以幼虫在谷子、高粱、黍的穗上吐丝结网,在网中蛀食籽粒,致受害穗籽粒空瘪,穗头颜色污黑,附有破碎籽粒和粪粒。并能随粮食进仓后继续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llmm,翅展21-27mm,体、前翅白色略带红色,前翅前缘具小黑点5个,中室中央及端部各生1个黑点;后翅白色,半透明无斑点。卵长0.5mm,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至灰褐色。末龄幼虫体长约20mm,蜡黄色,胸部、腹部背面生浅红褐色纵纹2条。蛹长10—12mm,长纺锤形,尾端略尖,黄褐色,无尾刺。

生活习性

华北、华东年生2代,西南年生1—3代,以老熟幼虫在谷子或高粱穗内、场面四周及仓库缝隙越冬。华北、华东翌年6月化蛹,7月上中旬羽化,一代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上旬—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旬—9月上旬。江苏扬州越冬成虫7月上旬羽化产卵,1代幼虫在7月中下旬为害春高粱,老熟幼虫在穗上结茧化蛹,蛹期6—7天。7月下—8月上旬进入1代成虫羽化盛期,2代幼虫为害夏高粱,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越冬,个别的能化蛹、羽化、产卵。3代幼虫为害播种晚或迟熟的夏高粱。成虫趋光性强,夜晚活动,喜欢把卵产在半袖穗或刚抽穗的嫩穗上,每处2—3粒,每雌产卵200—300粒,卵期3—4天,幼虫共6龄,历期24—28天。初孵幼虫先在籽粒顶端咬一小孔,钻入粒内为害,2龄后可转粒,每只幼虫可食害谷粒30—40个。该虫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凡越冬虫量大,冬季气候温暖,夏季雨水较多的年份1代为害重。8月上中旬雨水均匀,雨量大于100mm,且暴雨次数不多,第2代有可能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在场面晾晒高粱、谷子穗时,四周堆置一些禾草,诱使幼虫爬入,早晨用石磙压死谷草下的幼虫。

(2)掌握在卵孵盛期或幼虫2龄前喷洒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或50%杀螟威2000倍液、2.5%溴氰菊酪乳油4000倍液、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对该虫防效明显且对高粱安全。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杀螟松敏感,用后即产生药害,生产上不要使用。

水稻大螟如何防治


水稻大螟,学名Sesamiainferens(Walker)鳞翅目,夜蛾科。别名稻蛀茎夜蛾、紫螟。分布在陕西、河南以南稻区。寄主水稻、玉米、高粱、麦、粟、甘蔗、芦苇、油菜、英白、稗等。

为害特点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又别于二化螟。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别于二化螟、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长15mm,翅展约30mm,头部、胸部浅黄褐色,腹部浅黄色至灰白色;触角丝状,前翅近长方形,浅灰褐色,中间具小黑点4个排成四角形。雄蛾体长约12mm,翅展27mm,触角栉齿状。卵扁圆形,初白色后变灰黄色,表面具细纵纹和横线,聚生或散生,常排成2—3行。末龄幼虫体长约30mm,粗4头红褐色至暗褐色,共5—7龄。蛹长13—18mm,粗壮,红褐色,腹部具灰白色粉状物,臀棘有3根钩棘。

生活习性云、贵高原年生2—3代,江苏、浙江3-4代,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年生4代,福建、广西及云南开远4—5代,广东南部、台湾6—8代。在温带以幼虫在茭白、水稻等作物茎秆或根茬内越冬,翌春老熟幼虫在气温高于10℃时开始化蛹,15℃时羽化,越冬代成虫把卵产在春玉米或田边看麦娘、李氏禾等杂草叶鞘内侧,幼虫孵化后再转移到邻近边行水稻上蛀入叶鞘内取食,蛀入处可见红褐色锈斑块。3龄前常十几头群集在一起,把叶鞘内层吃光,后钻进心部造成枯心。3龄后分散,为害田边2-3墩稻苗,蛀孔距水面10—30cm,老熟时化蛹在叶鞘处。成虫飞翔力弱,常栖息在株间,每雌可产卵240粒,卵历期一代为12天,2、3代5—6天;幼虫期一代约30天,二代28天,三代32天;蛹期10—l5天。苏南越冬代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上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下旬,二代7月下旬至10月中旬;宁波一带越冬代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发生,第1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二代8月上旬至下旬,三代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长沙、武汉越冬代发生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江浙一带第一代幼虫于5月中下旬盛发,主要为害茭白,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期和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主要为害水稻,对茭白为害轻。茭白与水稻插花种植地区,该虫在两寄主间转移为害受害重。浙北、苏南单季稻茭白区,越冬代羽化后尚未栽植水稻,则集中为害茭白,尤其是田边受害重。

防治方法(1)对第一代进行测报,通过查上一代化蛹进度,预测成虫发生高峰期和第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报出防治适期。(2)有茭白的地区冬季或早春齐泥割除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消灭越冬螟虫。(3)根据大螟趋性,早栽早发的早稻、杂交稻、以及大螟产卵期正处在孕穗至抽穗或植株高大的稻田是化防之重点。防治策略狠治一代,重点防治稻田边行。生产上当枯鞘率达5%或始见枯心苗为害状时,大部分幼虫处在1—2龄阶段,及时喷洒18%杀虫双水剂,每667m2施药250ml,对水50—75kg或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200g或50%杀螟丹乳油100ml对水喷雾,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8加40%乐果乳油50ml对水喷雾。虫龄大于3龄时,每667m2可用50%磷胺乳油150ml对水补治。

桃蛀螟如何防治


危害作物

桃、李、杏、樱桃、梅、山楂、苹果、梨、石榴、柿、栗、柑桔、枇杷、龙眼、荔枝、芒果、无花果、木菠萝等。

危害特征

幼虫蛀果和种子,被害果内外排积粪便,常腐烂、早落。

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年生4-5代,北方2-3代,均以老熟幼虫于粗皮缝中、玉米、向日葵、蓖麻等残株内结茧越冬。武昌各代成虫盛发期:越冬代5月中下旬,第1代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8月上中旬,第3代9月上中旬,第4代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世代重叠严重。北方4月下旬至5月化蛹,蛹期20-30天,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5月下旬至6月下旬,第1代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2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卵期7-8天,非越冬幼虫期20-30天,1、2代蛹期10天左右。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和糖酒醋液趋性较强,喜食花蜜和吸食成熟的葡萄、桃的果汁。喜于枝叶茂密处的果上或相接果缝产卵,1果2-3粒,多者20余粒。每雌可产卵数十粒。产卵前期3天,成虫寿命l0天。初孵幼虫先于果梗、果蒂基部吐丝蛀食、脱皮后从果梗基部蛀入果心,食害嫩仁、果肉,一般1果内有1-2头,多者8-9头。有转果习性,老熟后于果内、果间、果台等处结茧化蛹。第1代卵主要产在桃、杏等核果类果树上,早熟品种落卵较多。第2-3代卵多产于梨、柿、栗、石榴和农作物上,幼虫为害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寻找适当处所结茧越冬,发生迟者以第2代幼虫越冬。天敌有黄眶离缘姬蜂、广大腿小蜂。

防治方法

(1)越冬幼虫化蛹前处理向日葵、玉米、蓖麻等寄主植物的残体,消灭其中幼虫。

(2)果树在幼虫越冬前树干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刮除老翘皮,连同束草集中处理消灭其中幼虫。

(3)有条件可设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成虫。

(4)及时摘虫果、清理落果,集中处理消灭其中的幼虫和蛹。

(5)药剂防治:应在卵盛期至孵化初期施药,毒杀卵和初孵幼虫,使用药剂参考桃小食心虫。

(6)有条件者于成虫产卵前进行果实套袋,对多种种子果实害虫均有防效。测报方法:可用性诱剂和查卵果率来指导树上药剂防治,具体方法参考桃小食心虫。

粟灰螟如何防治


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食谷子等茎秆,苗期受害形成枯心苗,穗期受害遇风易折倒形成瘪穗和秕粒。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5—10mm,翅展18—25mm,雄娥体淡黄褐色,额圆形不突向前方,无单眼,下唇须浅褐色,胸部暗黄色;前翅浅黄褐色杂有黑褐色鳞片,中室顶端及中室里各具小黑斑1个,有时只见1个,外缘生7个小黑点成一列;后翅灰白色,外缘浅褐色。雌蛾色较浅,前翅无小黑点。卵长0.8mm,扁椭圆形,表面生网状纹。初白色,孵化前灰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23mm,头红褐色或黑褐色,胸部黄白色,体背具紫褐色纵线5条,中线略细。蛹长12—14mm,腹部5—7节周围有数条褐色突起,第7节后瘦削,末端平。初蛹乳白色,羽化前变成深褐色。

生活习性

长江以北年生2—3代,以老熟幼虫在谷茬内或谷草、玉米茬及玉米秆里越冬。内蒙古、东北及西北幼虫于5月下旬化蛹,6月初羽化,一般6月中为成虫盛发期,随后进入产卵盛期,第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为害。8月中旬至9月上旬进入第二代幼虫为害期。华北地区和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5月初气温18℃左右时化蛹;5月下旬成虫盛发,5月下旬—6月初进入产卵盛期,5月下旬—6月中旬为一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中下旬为二代幼虫为害期。三代产卵盛期为7月下旬,幼虫为害期8月中旬—9月上旬,以老熟幼虫越冬。南方年生4—5代,海南5—6代,世代重叠,主要为害甘蔗,具体情况参见甘蔗二点螟。成虫昼伏夜出,傍晚活动,交尾后,把卵产在谷叶背面,每雌产卵约200粒,卵期2—5天,初孵幼虫爬至茎基部从叶鞘缝隙钻孔蛀入茎里为害,完成上述过程需时1—3天。幼虫共5龄,除越冬幼虫历期较长外,一般19—28天。低龄幼虫喜群集,3龄后开始分散。在茎内为害15天左右。4龄后开始转株为害,每只幼虫常为害2—3株,老熟后化蛹在茎里。该虫发生程度取决于越冬基数和气候条件,越冬后的幼虫遇有雨量多、湿度大利其化蛹、羽化及产卵。如河南新乡5月份降雨量大于40mm,降雨多于8次,可能大发生。山东聊城百茬中越冬活虫10头左右,5月中旬—6月上旬气温20—25℃,相对湿度70%,降雨量25mm以上,一代发生重。相对湿度小于50%则发生轻。二代遇7月上中旬相对湿度高于70%则发生重。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一般可依据5月份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对一代粟灰螟作出发生程度的预报或估计。

(2)推广抗虫品种。

(3)秋耕时,拾净谷茬、黍茬等,集中深埋或烧毁,谷草须在4月底以前铡碎或堆垛封泥,以减少越冬虫源。播种期可因地制宜调节,设法使苗期避开成虫羽化产卵盛期,可减轻受害。

水稻褐边螟如何防治


水稻褐边螟,学名CatagelaadjurellaWalk鳞翅目,螟蛾料。国内分布北限为黄河以南,南至广东、广西、云南,东临滨海,西达四川。主要为害水稻、稗、鸭舌草、荆三棱等。

为害特点

幼虫钻茎而入,多从水稻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蛀入茎秆第一节,蠕行至白色柔嫩组织处蛀食,且转株为害。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0mm左右,翅展20—123mm。前翅黄褐色,前缘褐色,从顶角到后缘具1褐色斜纹,翅中央具棕褐色小点3个,排列成等边三角形,外缘具棕褐色小点7个,缘毛浅黄色。后翅银灰色。卵乳白色至青黑色。卵块为长椭圆形,覆盖灰黄色鳞毛匀称,无杂色。末龄幼虫体长15—20mm,头深褐色,胸部、腹部主要是绿色,从腹部第2节后渐渐转黄。蛹长11—13mm,初黄绿色,后变浅黄色,羽化前变成黄褐色。茧白色。

生活习性

发生代数、发生期与三化螟相似,以末龄幼虫在寄主残留株或背风向阳的沟边杂草上越冬。卵成块产在稻叶上,初孵幼虫喜爬至叶尖处吐丝下坠,借风扩散,从茎上钻孔侵入。水稻孕穗或抽穗时,则从剑叶叶鞘空隙处向下钻入茎秆的第1节,爬至白色幼嫩组织处蛀害。有的转株为害,先把近水面的稻茎咬断后吐丝封口,咬断茎的另一端则形成囊状物,幼虫隐藏在其中浮在水面上,碰到新稻株后,爬至稻茎上向内蛀食,钻入新株后又吐丝遮住蛀孔。该虫喜在湿润的环境中生存,喜在旱秧田中为害,转株为害现象明显。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据各种稻田化蛹率;化蛹日期、蛹历期、交配产卵历期、卵历期,预测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蚁螟孵化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指导防治。

(2)农业防治①适当调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②选用生长期适中的品种。③及时春耕沤田,处理好稻茬,减少越冬虫口。④选择无螟害或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为绿肥留种田,生产上留种绿肥田因春耕晚,绝大部分幼虫在翻耕前已化蛹、羽化,生产上要注意杜绝虫源。⑤对冬作田、绿肥田灌跑马水,不仅利于作物生长,还能杀死大部分越冬螟虫。⑧及时春耕灌水,淹没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虫和蛹。⑦栽培治螟。调节栽秧期,采用抛秧法,使易遭蚁螟为害的生育阶段与蚁螟盛孵期错开,可避免或减轻受害。

(3)保护利用天敌。

水稻稻巢螟如何防治


水稻稻巢螟,学名Ancyllomiajaponicazeller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稻巢草螟、日本稻巢螟、稻筒巢螟。广布亚洲各稻区。寄主水稻。

为害特点幼虫先在叶片中、上部吐丝缀连叶屑及粪粒成筒状巢,幼虫在巢内取食叶肉,受害处现枯白斑。后携巢移至稻丛基部,咬断四周叶片或嫩茎拖入巢内,食后剩余推出巢外,致稻株出现枯黄茎叶,分蘖和抽穗明显减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14mm,翅展25—35mm,灰黄白色。雌蛾色略浅,下唇须平伸,浅褐色,长度等于复眼直径2倍。触角细锯齿状,褐色。前翅灰黄褐色,外缘具银灰褐色波状横向纹,翅面具不明显的灰褐色短纵纹5—6条,纹上生有分散小黑点,沿中室下侧的1条呈浅黄色。后翅白色至褐色。雄蛾触角彬齿扁阔,各相片一侧生锯齿。卵长1mm左右,栗形,浅褐色,表面具纵隆纹。末龄幼虫体长16—26mm,灰黄白色。头、前胸背板黑褐色,胸、腹部背面具棕色纵线5条。每节各生1对短刺。蛹长12mm左右,黄褐色。

生活习性中国南方年生3代,以末龄幼虫在稻桩或杂草丛中筒巢里越冬。翌年4月下旬一6月上中旬成虫发生,一代在6月下旬一8月上中旬,二代在8月下旬一10月中下旬发生。成虫白天潜伏在稻丛或杂草中,夜间飞出活动,配后把卵产在稻株根际或茎叶上,数十粒聚在一起,上覆疏绒毛。成虫产卵历期1—9天:每雌产卵100一700多粒。

防治方法利用幼虫结苞不活泼的特点,进行人工采苞灭幼虫。保护利用寄生蜂、猎蝽等天敌昆虫。发生严重时喷洒下列药剂: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60kg,均匀喷雾,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防治直纹稻弄蝶时可兼治此虫。

印度谷螟如何防治


印度谷螟,学名Plodiainterpunctella(Hubner)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印度谷斑螟、印度谷蛾、印度粉蛾、枣蚀心虫、封顶虫。分布在世界各地。食性杂,主要食害豆类、干蔬菜、干果类、枸杞、菊花、鲜枣、中药材、糖类、昆虫标本及稻、麦、食用菌等。

为害特点

幼虫吐丝结网,把被害物连缀成团,藏于其中为害,排出异味粪便,污染食物。大发生时往往连成1片白色薄膜,遮盖在包装物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9mm,翅展13—18mm,身体密布灰褐色至赤褐色鳞片,两复眼间具一向前方突出的鳞片锥体。前翅长三角形,基部2/5赭白至淡赭色,内横线较宽,不规则,外侧锈超至红褐色,翅中域暗褐色,亚端线不明显略弯曲,与翅外缘平行,淡铅灰色;后翅三角形,淡暗褐色有闪光,翅脉及翅端域色深。卵椭圆形,黄白色,长0.4mm,一端具乳头状突起,卵面具细刻纹。老熟幼虫体长10—13mm,胴部乳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稍带粉红色或淡绿色,头部黄褐色至红褐色。蛹长5.7—7.2mm,宽1.6—2.1mm,细长,赤褐色,喙不伸达第4腹节后缘,后足露出,触角端内弯,腹端具8对钩刺。

生活习性

年生4—6代,北方3—4代,以老熟幼虫在室内阴暗缝隙中或壁角内越冬,翌春化蛹,羽化为成虫后即交尾产卵,卵多产在粮堆表面或包装物缝隙之中,每雌产卵39—275粒,卵期约10天,幼虫孵化后钻入为害,开始在堆垛的表层,后向下移至下半部,幼虫期22—35天,部分滞育幼虫能存活2年。幼虫老熟后爬到被害物表面或墙缝处结茧化蛹,蛹期14—21天,完成1个世代需40—60天。北京5—9月成虫陆续出现连续发生为害严重。

防治方法

(1)清除虫巢,减少虫源。

(2)仓库要安装纱门、窗,防止成虫飞进产卵。(

3)必要时在仓库内挂敌敌畏布条。有条件的可用高温或低温处理。

(4)大米、面粉等可套在密闭的塑料袋中,防止成虫钻入或产卵;

(5)用磷化铝熏治。方法参见玉米象。

(6)施用粮虫畏。25kg以下的粮食,用粮虫畏1个药袋,25kg以上放2个;如按空间计,每m2放2个农药袋,使用时先把外包装药袋去掉,把内药袋放在粮食或贮物的表面或附近,也可埋入粮食5—10cm处,但食用前要注意取出来,严防误食。

水稻台湾稻螟如何防治


台湾稻螟,学名ChiloauriciliusDudgeno异名Chilotraeaauricilia(Dudgeon)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在中国南方稻区。台湾、福建、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均较常见。江苏、浙江也有发生。

寄主水稻、甘蔗、高梁、玉米、粟等。

为害特点幼虫从叶鞘、叶耳处侵入后,先集中在叶鞘内取食,形成枯梢,有的蛀入茎内,形成枯心苗和白穗,幼虫常转株为害,蛀孔大,略呈方形。

形态特征雄蛾体长6.5—8.5mm,翅展18—23mm,触角略呈锯齿状。前翅黄褐色,布有暗褐色点,中央具隆起的有金属光泽的4个深褐色斑块,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浅黄褐色,缘毛白色。雌蛾体长9.2—11.8mm,翅展23—28mm,触角丝状。前翅色与雄蛾相近,斑纹较雄蛾色浅但粗大,后翅雌雄相似。卵扁椭圆形,白色至灰黄色,卵块成行排列,1—3行呈鱼鳞状。末龄幼虫体长16—25mm,头部暗红色至黑褐色,体浅黄白色,背面具褐色纵线5条,最外侧纵线从气门上方通过。台湾稻螟幼虫5—7龄。幼虫腹足趾钩双序全环,外方趾钩稍短,但与内方同密,别于二化螟。蛹长9—15mm;纺锤形,褐色,与二化螟相近,但额中央凹下,两侧呈角状突出,5—7腹节背面近前缘处各具1横列齿状小突起。背面有5条褐色纵线。

生活习性我国南方年生3—6代,多以幼虫在稻茬或稻草中越冬。广东越冬代发蛾期与二化螟相近,以后各代早于二化螟,3月中旬进入盛发期L成虫有趋光性,喜在浓绿的稻苗上产卵,每雌产卵4—6块,每卵块有卵30多粒,个别高达190粒。初孵幼虫吐丝借风飘散,在叶鞘内为害的幼虫老熟后爬至最外层叶鞘内吐丝结茧化蛹,已钻入稻茎的幼虫则迁至稻株近水面6—10cm处,把稻茎的内壁咬一环状羽化孔,仅留十层薄膜,然后化蛹在茎内,成虫羽化后破膜而出。

防治措施

(一)消灭越冬虫源:1.台湾稻螟为害严重的田块,稻草内有大量越冬幼虫,必须在未进入发蛾期以前处理完有虫稻草。2.捡拾虫害严重田块冬作地上露地的稻桩集中销毁。3.早春掌握在越冬幼虫化蛹高峰时灌水浸田3~4天,可大量杀蛹。4.台湾稻螟为害严重的地区,早稻收割时在茎秆内会有大量幼虫和蛹,应将割下的稻株立即挑出稻田,并及时脱粒,将脱粒后的稻草放在烈日下曝晒,既可避免幼虫爬到邻近稻田为害,又可杀死幼虫和蛹,减少晚稻的虫源。

(二)点灯诱蛾:根据测报,在螟蛾盛发阶段,发动群众点灯诱杀蛾子,采用黑光灯诱蛾效果更好。

(三)人工捕蛾、摘卵:在秧田采用捕蛾采卵,可以减轻螟害。

(四)药剂防治:根据预测预报,在蚁螟盛孵期施药。每亩用18%杀虫双250-300毫升、40%乐果200-250毫升、50%杀螟硫磷75-100毫升、90%巴丹可湿性粉100克或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0-250毫升,兑水喷雾或撒毒土,施药后保持3-5厘米浅水层5-7天。据罗启浩等研究,每亩用150克有效成份的杀虫双、杀虫单、杀虫环或巴丹作根区施药,在有效地防治秧田或本田三化螟危害的同时,亦可兼治台湾稻螟。

荞麦草地螟如何防治


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L.)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网锥额野螟、甜菜网螟、黄绿条螟等。

1分布与发生时期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北方城市各地均有分布,一般年发生1代~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越冬代成虫一般5月上、中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发,1代幼虫危害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第2代幼虫一般年份危害较轻。自1996年开始,草地螟又进入了一个发生活跃期。

2田间调查和防治适期

依据草地螟预测预报技术规范中的系统调查决定防治适期,依据系统调查决定幼虫普查时间,并依据普查结果确定防治范围和面积。

系统调查在每个世代成虫出现高峰前后,解剖雌蛾卵巢,当3-4级雌蛾占50%以上时,由此向后推迟9~12d(卵期3~5d,1龄期2~5d,2龄期2~3d,3龄期2~3d),即可做出防治适期预报。同时,立即开始对本地区适宜草地螟发生的作物及地边杂草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即一般在各代成虫发生盛期、田间(1—3)龄幼虫大量出现时)。普查面积不少于当地寄主作物播种面积的3%,普查时每块田随机选取5个点,密植作物和杂草每点取33cm×33cm,稀植作物每点(5—10)株,可以把作物和杂草上的幼虫拍打在塑料布上,统计塑料布上的虫量,最后把查到的虫量按行距和株距折算成每平方米虫量。由普查结果确定出防治田块。

在每代幼虫发生盛期或防治后3天,要对当代受害作物和草场进行一次残虫量及危害损失普查,方法同上,查清样点内幼虫数量,最后按株距和行距折算成每平方米虫量,按下述公式计算每代草地螟幼虫总虫量;统计当地各类作物发生面积,估算危害损失情况。

各代幼虫总虫量计算公式:

G2=∑(S╳d2)

式中:G2――某代幼虫总虫量,万头;

S——某代某种作物发生面积,hm2;

d2——某种作物田平均幼虫密度,头/m2。

各世代防治结束时还应对防治情况及挽回损失进行调查估计,统计各代幼虫发生危害情况、损失情况,结果记入附录2表1中。统计全年防治面积、估算挽回损失,结果记入附录2表2中。

3防治目标

通过采取综防统治措施,控制草地螟一代幼虫不发生大规模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区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尽量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4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

4.1防治策略

草地螟防治策略是“以药剂防治幼虫为主,结合深耕冬灌压低农田越冬基数、灯光诱杀成虫、除草灭卵,挖防虫沟或打药带阻隔幼虫迁移危害”。应急防治区应以药剂普治三龄以下幼虫为主,组织好统防统治,注意对“五边地”的防治,及时检查防效,防止迁移危害。应注意对幼虫聚集危害的地块进行喷药挑治。

4.2技术措施

准确预报是适时防治草地螟的关键。各地要严格执行《草地螟测报调查规范》,及时掌握草地螟发生情况,汇总、分析虫情,并在电视广播上发布虫情预报,宣传防治技术,提高虫情信息入户率,指导农民及时开展防虫。

4.2.1种植非喜食作物,实行生态控制

在以坡梁地为主靠近荒坡、草滩的农牧交界带,尽量种植荞麦、糜黍等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减轻受害程度。

4.2.2诱杀成虫

用频振式杀虫灯结合诱杀其它害虫的同时诱杀草地螟成虫,每盏灯控制面积50亩左右。灯应安置在视线较开阔,周围无遮挡物,种植玉米、豆类、向日葵、苜蓿等作物田附近的场所。应充分利用原有线路及电杆,高度以灯底高出周围主要作物顶部20cm为宜。

4.2.3除草灭卵

对于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马铃薯等,可于卵盛期前除净田间杂草。对于喜食作物如麻类、豆类、向日葵等可于卵盛期结合中耕除草灭卵,将除掉的杂草带出田外沤肥或挖坑埋掉;同时除掉田边地埂和夹荒地的杂草,以免幼虫迁入农田危害。如大部分卵已孵化,须先打药后除草。在幼虫已孵化的田块,一定要先打药,后除草,以免加快幼虫向农作物转移而加重危害。

4.2.4挖沟、打药带隔离以及田间防治,阻止幼虫迁移危害

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实行挖沟、打药带、立膜阻隔(集中打药)的方法,防止扩散危害。当幼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时,一般不宜全田普治,应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实行挑治。还要特别注意对田边、地头幼虫喜食杂草的防治。这样既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效,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当田间幼虫密度大,且分散危害时,应实行农户联防,进行大面积统治。

4.2.5田间用药

在幼虫3龄前进行,即防治应在卵始盛期后10天左右进行为宜。当幼虫分布不均时,应选择虫量集中处实行挑治,同时注意对田边、地头、撂荒地幼虫的防治。药剂应选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组织形式上实行连片防治,以防止幼虫迁移再次危害。要注意有选择的使用农药,尽可能的保护天敌。

药剂选用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进行喷雾防治。推荐用药:

溴氰菊酯乳油;

氯氰菊酯乳油;

氰戊菊醋乳油;

晶体敌百虫(高粱、豆类上禁用、玉米上要注意);

敌敌畏乳油(高粱、月季花上禁用,玉米、豆类、瓜类幼苗上使用浓度﹤800mg/Kg);

辛硫磷乳油(高粱、玉米上不能喷雾,仅能使用颗粒剂;黄瓜、白菜、大豆应按规定使用量施用,喷雾浓度不能过高,一般应低于500mg/Kg,且不可用于幼苗期喷雾)。

4.2.6深耕冬灌

晚秋或早春(秋季作物收获和末代幼虫入土后、春季成虫羽化前)对农区有越冬虫源的区域进行深耕,耕深要求17—21cm。对虫源集中的田块应实施深耕冬灌。

4.2.7防效调查

防治后3天需对防治田进行防效调查。检查幼虫密度,并与防前同一类型田的虫量对比,计算防效。如幼虫密度仍大于防治指标,则需进行再次补治。

5注意事项

使用前认真阅读农药标签上的使用注意事项,严格按照标签的使用说明使用。

5.1施用农药时应避开高温天气,喷药要均匀周到;

5.2不同类别的药剂应交替使用或混用,减缓抗药性产生,药剂混用时要随配随用;

5.3施用时应远离有益生物饲养场所或注意使用方式和选药,避免杀伤有益生物和害虫天敌;

5.4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则,做好个人防护;

5.5菊酯类农药不宜与碱性物质混用(易于水解),有机磷类农药使用时注意对作物的药害。

高梁穗隐斑螟如何防治


高粱穗隐斑螟,学名Cryptoblabesgnidiella(Milliere)鳞翅目,螟娥科。别名小穗虫、高粱穗虫。分布华东、华南、中南。是黄淮平原春、夏高粱穗期主要害虫。寄主高梁。

为害特点

成虫把卵散产在高粱穗小穗间或颖壳上,幼虫在穗上结网食害嫩穗和籽粒。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9mm,翅展11—16mm,前翅狭长,紫褐色,暗褐小点满布。翅基前缘近基部的一半和内缘及中室朝外的各翅脉带深红色,前翅中央具2条下凹的宽黑纵纹及几条较细黑纹。外横线白色,横贯细黑纹间,翅外缘有小黑点6个。后翅灰白色,略透明。翅尖、内缘及各翅脉颜色略深。卵长0.3—0.4mm,椭圆形,扁薄,中间稍隆,表面具皱纹。末龄幼虫体长10—14mm,纺锤形,体细长,低龄幼虫黄白色,长大后变为土黄色至草绿色或灰黑色。背线浅褐色,细,中胸到腹末体背两侧各具绿色波形纵带l条。亚背线较宽,黑褐色,腹节中央具一横纹划分为前后两部分,各具毛片2个,呈方形排列。蛹长6—7mm,黄褐色至红棕色,背面具刻点,腹部末节具2根靠的很近的直刺及4—6根弯钩小刺。

生活习性

江苏、山东年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穗内或穗茎叶鞘处结茧越冬。翌年6月下旬—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每穗有虫3—5条,多的可达数十条,7月中旬进入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幼虫老熟在穗内结茧化蛹,幼虫期20—25天,蛹期6—8天,7月底8月初成虫羽化,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发生在9月上旬至10月。

防治方法

在高粱开花至乳熟期喷洒50%杀螟松乳油或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穗1次或2次。高粱对敌敌畏、敌百虫、对硫磷、久效磷等敏感,严禁使用。

水稻稻筒水螟如何防治


水稻稻筒水螟,学名NymphulafluctuosalisZeller鳞翅目,螟娥科。别名稻筒白螟、稻筒螟。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南、宁夏、贵州等省。主要危害水稻、睡莲、水生杂草等。

为害特点

幼虫生活在水中,把稻叶咬成碎片并吐丝联缀成筒状,隐居在筒中为害稻叶,致许多叶筒浮于水面。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翅展13—19mm,头、胸、腹部白色,生有黑色斑点。前翅亚基线、内横线黑色倾斜,从中室至内缘褐黄色,中室上角具不明显褐黄色斑纹1条,附1黑点,又生十分倾斜的暗黄色宽带1条,从前缘向下角弯曲。后翅从中室到内缘具1倾斜亚基线,在内缘与另1条从前缘中央伸出的斜线相交,外横线略弯曲倾斜,褐黄色并有黑边。亚缘线黑色,缘线褐黄色。卵白色,长柠檬形,一端尖嘴状,底平坦,表生纵沟。末龄幼虫体长13mm左右,黄白灰色,光滑无毛,两端色较深,头浅黄色,前胸背板浅褐色,具赤褐色斑点。蛹长8mm左右,浅黄色,腹部2—4节气孔片突出,赤褐色。

生活习性

南方年生2代。幼虫生活在水中,幼虫腹部两侧伸出丝状细长的气管鳃进行呼吸,幼虫老熟后吐丝作茧化蛹。宁夏成虫于7月中下旬盛发,把卵产在水面的叶片上,30一50粒一群,平铺,排列紧密不重叠。

防治方法

加强稻田苗期检查,如发现有虫,可马上排水,然后用2.5%敌百虫粉加细土1比1混合,每667m2撒药土3kg,可杀死幼虫。

水稻三化螟如何防治


水稻三化螟,学名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鳞翅目,螟蛾科。异名Scirpophagaincertulas。别名钻心虫。分布在山东烟台以南各稻区。只为害水稻或野生稻,是单食性害虫。

为害特点

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在寄主分蘖时出现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或“白穗”。严重的颗粒无收。近年三化螟的严重为害又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三化螟为害造成枯心苗,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别于大螟、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生活习性

河南年生2—3代,安徽、浙江、江苏、云南3代,高温年份可生4代,广东5代,台湾6—7代,南亚热带10一12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内越冬。翌春气温高于16℃,越冬幼虫陆续化蛹、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稻株下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趋光性。羽化后1—2天即交尾,把卵产在生长旺盛的距叶尖6-10cm的稻叶叶面或叶背,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产卵较多,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较少。每雌产2—3个卵块。初孵幼虫称作“蚁螟”,蚁螟在分蘖期爬至叶尖后吐丝下垂,随风飘荡到邻近的稻株上,在距水面2cm左右的稻茎下部咬孔钻入叶鞘,从孵化到钻入历时30一50分钟,后蛀食稻茎形成枯心苗。在孕穗期或即将抽穗的稻田,蚁螟在包裹稻穗的叶鞘上咬孔或从叶鞘破口处侵入蛀害稻花,经4—5天,幼虫达到2龄,稻穗已抽出,开始转移到穗颈处咬孔向下蛀入,再经3—5天把茎节蛀穿或把稻穗咬断,形成白穗。由同一卵块上孵出的蚁螟为害附近的稻株,造成的枯心或白穗常成团出现,致田间出现“枯心团”或“白穗群”。老熟幼虫转移到健株上在茎内或茎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后化蛹。羽化后破膜钻出。在热带可终年繁殖,但遇有旱季湿度不够时,末龄幼虫常蛰伏在稻根部,在温带不能终年繁殖,在低温季节则以末龄幼虫越冬。各虫态一般历期:卵7—16天,幼虫23—35天,蛹7—23天。三化螟为害稻株一般一株内只有1头幼虫,转株1—3次,幼虫共5龄。生产上单、双季稻混栽或中稻与一季稻混栽三化螟为害重。栽培上基肥充足,追肥及时,稻株生长健壮,抽穗迅速整齐的稻田受害轻,反之追肥过晚或偏施氮肥,稻易死亡不利其发生。但此间气温在24—29℃,相对湿度达90%以上利于该虫孵化和侵入。天敌主要有寄生蜂、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啮小蜂、蜘蛛、青蛙、白僵菌等。

防治方法

(1)预测预报。据各种稻田化蛹率;化蛹日期、蛹历期、交配产卵历期、卵历期,预测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及蚁螟孵化的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指导防治。

(2)农业防治①适当调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②选用生长期适中的品种。③及时春耕沤田,处理好稻茬,减少越冬虫口。④选择无螟害或螟害轻的稻田或旱地作为绿肥留种田,生产上留种绿肥田因春耕晚,绝大部分幼虫在翻耕前已化蛹、羽化,生产上要注意杜绝虫源。⑤对冬作田、绿肥田灌跑马水,不仅利于作物生长,还能杀死大部分越冬螟虫。⑧及时春耕灌水,淹没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虫和蛹。⑦栽培治螟。调节栽秧期,采用抛秧法,使易遭蚁螟为害的生育阶段与蚁螟盛孵期错开,可避免或减轻受害。

(3)保护利用天敌。

《小穗螟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