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盆栽病虫害:【白粉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白粉病是真菌胞子感染传播,危害盆栽叶片,叶柄、茎部、花及果实,初期叶片呈白色粉末,渐而扩张至全叶,枯黄、落叶,再次的新芽会呈捲曲变形叶。如未经有效处理?严重则枯枝而死亡。

春秋季的乾泠、潮湿转换时为传播期,借夜露随风散佈,故秋季为害最为明显,五月至十月的高温期间可获得趋缓,但其子囊胞子又会在入秋或隔年又再次传播为害。

盆栽易得品种:枫、槭、毛朴、蔷薇、玫瑰、紫薇,其中以槭树品种的出猩猩、银枫、日笠山、紫薇为常犯树种。中南部的气侯乾燥易得控制,北部的绵雨潮湿却使得易传播宣染!

环境有效管理方式:

(1)病株宜进行隔离并移至下风处或它处,落叶或强迫落叶需密封丢弃。

(2)保持充足的日照、通风透气!

(3)08:0012:0016:00等三次时间进行病株叶面浇水,将叶面的白粉病胞子冲洗脱落,可减少眞菌的增生,进而可自然性的有效控制白粉病的传播。

(4)每月定期全面杀菌!如遇连续的数日下雨和潮湿?雨停后卽时进行喷雾杀菌。(农药和驱虫剂喷叶比例的药水,请勿大量流入土壤?会危害根部)。

用药管理方式:

(1)「绿之境」系列有机杀菌剂请点击连结【治菌剂白粉病专用防菌剂】1000倍,每隔7天施药1次,连续3次,平常养护一个月一次。

(2)农药杀菌剂可至农药店咨询确认取药施用。

扩展阅读

扁竹蓼白粉病病虫害防治


1.分布与为害

扁竹蓼又名竹节蓼,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盆栽观叶花卉。为害金盏菊、大丽花、八仙花、虞美人、竹节海棠、金银花、紫荆、锦带花、凌霄、蜀葵和景天花等。由于白粉病的为害,影响植株生长和观叶效果。

2.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白色小粉点,温湿度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到全株叶片。病情严重时,使叶片被白色菌丝所覆盖,后期有黄褐色至黑色点(子实体)。叶片病部增厚,枯黄,花畸形。

3.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为蓼白粉菌等。以闭囊壳这病残体上越冬。翌年45月气温升高,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孢子可多次侵染。4-10月均可发病。10月花卉入温室或房间时,病菌也可随之入内,在适宜的条件下在室内也发病,并成为翌年室外发病的侵染源(图54)。

4.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枝条,使其通风透光;冬季温室内不能温度过低;以排水性能好的砂质土壤种植;合理施肥,增强生长势,提高抗病性。

(2)消灭菌源在病害发生轻时,及时清除病叶。在出入温室和房屋时,要严格检查,发现病叶及时烧毁,避免成为侵染源。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农抗120或抗菌BO10乳剂1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或75%十三吗琳乳剂10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几次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尤其对托布津、粉锈宁药剂有抗性的白杨病其效果更好。对于一些新产品药剂,应详见说明书或先进行一些小的防治试用,然后再大面积使用.

扁竹蓼白粉病病虫害防治技术


1.分布与为害

扁竹蓼又名竹节蓼,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盆栽观叶花卉。为害金盏菊、大丽花、八仙花、虞美人、竹节海棠、金银花、紫荆、锦带花、凌霄、蜀葵和景天花等。由于白粉病的为害,影响植株生长和观叶效果。

2.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白色小粉点,温湿度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到全株叶片。病情严重时,使叶片被白色菌丝所覆盖,后期有黄褐色至黑色点(子实体)。叶片病部增厚,枯黄,花畸形。

3.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为蓼白粉菌等。以闭囊壳这病残体上越冬。翌年45月气温升高,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风雨传播,孢子可多次侵染。4-10月均可发病。10月花卉入温室或房间时,病菌也可随之入内,在适宜的条件下在室内也发病,并成为翌年室外发病的侵染源。

4.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注意剪除过密和枯黄枝条,使其通风透光;冬季温室内不能温度过低;以排水性能好的砂质土壤种植;合理施肥,增强生长势,提高抗病性。

(2)消灭菌源在病害发生轻时,及时清除病叶。在出入温室和房屋时,要严格检查,发现病叶及时烧毁,避免成为侵染源。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农抗120或抗菌BO10乳剂1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或75%十三吗琳乳剂10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几次可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尤其对托布津、粉锈宁药剂有抗性的白杨病其效果更好。对于一些新产品药剂,应详见说明书或先进行一些小的防治试用,然后再大面积使用。

黄栌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怎么防治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是危害黄栌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于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受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叶片干枯或提早脱落;有的被白粉病覆盖后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叶色不正,不但使树势生长衰弱,而且导致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严重影响红叶的观赏效果。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白色针尖状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叶面上布满了白粉。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叶片干枯早落。秋季叶片上逐渐形成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变黑褐色的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枝条上越冬,亦可以菌丝形式在芽内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

黄栌白粉病由下而上发生。病斑首先出现在1米以下枝条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树冠蔓延。黄栌植株根部往往萌生许多分蘖,幼嫩组织多,下部叶片离越冬菌源最近。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生长在山顶的树比生长在窝风的山谷中的树发病轻;黄栌生长不良发病重;分蘖多的树发病重。

防治措施

①减少侵染来源。秋季结合清园彻底扫除病落叶,剪除病枯枝条并烧毁;地面喷撒硫磺粉,以消灭越冬病原。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抗病性;春季及时剪除分蘖,减少发病部位。

②药剂防治:黄栌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施15%可湿性粉锈宁8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


南瓜白粉病是南瓜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一个病害,南瓜是瓜类白粉病中受害最大的一种瓜类。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表面多被白粉状物覆盖,致光合作用明显受阻,严重的叶片枯黄乃至焦枯,影响南瓜结实。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讲讲。

南瓜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白粉状霉斑,逐渐多个粉斑连接成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死亡,抹去病斑上的粉层,叶片表现为褪绿或变黄,发病后期病斑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点(即为病菌的闭囊壳),发病末期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茎部受害时过程类似叶片,但发病后期很少有枯死现象发生。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丝壳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cucurbitacearum侵染引起。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南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南瓜,长江流域秋植南瓜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田间流行适温在16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南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耐病品种。目前种植较多的日本夷香南瓜、锦栗南瓜、桔红南瓜有一定的抗病性,但要做好提纯复壮工作,选用无病种苗。

②种子消毒:播前先在阳光下晒种1-2天,以杀灭表皮杂菌,提高发芽势;用50℃-55℃温水搅拌浸种30分钟,温度降低到30℃继续浸种8-10小时,再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30分钟,冲净后在28℃-30℃下催芽48-72小时,露白时播种。

③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凯泽水分散性粒剂1200倍液,或50%翠贝干悬浮剂30003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注意交替使用。保护地还进行烟熏处理,每50立方米用硫磺120克,锯末500克拌匀,分放几处;或用45%百菌清烟熏剂每亩250克进行熏蒸,傍晚开始熏蒸一夜,第二天清晨开棚通风。

茄子白粉病的防治


茄子白粉病

病原

茄白粉菌单丝壳白粉菌Oidiumsp.属子褒菌亚门真菌。

寄主

茄子。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面初现不定形褪绿小黄斑,相应的叶背面则出现不定形白色小霉斑,边缘界限不明晰,仔细观察可见霉斑近乎放射状扩展。以后,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霉斑数童增多,斑面上粉状物日益明显而呈白粉斑,粉斑相互连合成白粉状斑块,严重时叶片正反面均可被粉状物所覆盖,外观好像被撒上一薄层面粉。叶背面、叶柄、果梗及花萼上均出现霉斑。

病原物

(1)形态:菌丝体无色,叶表寄生,在菌丝上立生分生孢子梗,.当孢梗长到4~5个细胞以后,分隔处缢缩形成分生孢子,孢子成熟后脱落,因此往往呈现出串生的状态、分生孢子无色,圆柱形或腰鼓形,(18~30)mx(12~18)m。(2)特性:发病温限16~24℃。

茄子白粉病-2

侵染循环

病原主要以闭埃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进而产生无性孢子扩大蔓延,引致该病流行。

发生因素

温暖多湿,低洼潮湿,株间郁闭,易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合理用肥,避免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2)药剂防治:①发病初期喷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或15%三唑酮WP1000500倍液,或20%三唑酮EC2000倍液,或40%多硫SC或36%甲基硫菌灵SC500~600倍液,或50%硫磺SC300倍液。保护地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

盆栽植物菊花白粉病的防治


白粉病是菊花上的常见病害,全国各种植区广泛发生,严重影响菊花产量和品质。

症状初在叶片上现浅黄色小斑点,后渐扩大,病叶上布满白色粉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情严重的叶片扭曲变形或枯黄脱落,病株发育不良,矮化。

发病特点北方病菌以闭经壳随病残体留在土表越冬,翌年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田问发病后,病部菌丝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南方或北方棚室,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有时孢子萌发产生的侵染丝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在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菌丝体多甸句在寄主表面,多处长出附着器,晚秋形成闭囊壳或以菌丝在寄主上越冬。春、秋冷凉,湿度大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田间不宜栽植过密,注意通风透光;科学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适时灌溉,提高植株抗病力;冬季清除病落叶及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60%防霉宝2号水溶性粉剂800倍液、40%达科宁悬浮剂600-7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病情严重的可选用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9000倍液。

大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形态特征

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u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u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u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传播途径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用早熟3号、早熟5号、黄金爪、关东中生等抗病品种。

白粉病该如何防治?


农作物和果树最容易得的病害就是白粉病,为什么这样这样说呢?在农村的人都下过地,许多作物叶片都会出现一层白粉,当然果树叶片上也是出现一层白粉的。许多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个病的存在。作物不像我们人,人病了知道哪里难受就会去医院看看,作物是需要人去观察的,它不会告诉您“我哪里难受,也不知道哪里疼”。所以说作物病害需要人去注意观察才能发现,发现病害就马上进行治疗,只要把病害治疗好了,作物和果树才能够帮助您创造更大的利益。下面就简单说什么是白粉病。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那么白粉病如何防治呢?

1)栽培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随时保持土壤湿润。

3)药剂防治:使用广谱型的杀菌剂土巴克品牌三刹稀释800-1000倍液,叶面均匀喷雾即可。(如果作为还苗期,用量减半即可)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


草莓白粉病始见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危害严重期在12月至翌年2月。病害早期仅在发病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病斑,随后叶背上形成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空气向周围扩散,直至全棚植株发病。病情重时,除叶片外,叶柄、花、花梗及果实均能发病,造成叶缘萎缩、枯焦;幼果停止发育、干枯;果实上形成一层白色粉状物,失去食用价值;严重时使整个植株死亡。

发病原因发病与温、湿度关系: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浸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发病与栽培管理的关系: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防治对策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轮作的作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宜,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作作物。草莓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生长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到棚外深埋,减少菌源基数。生态防治:调控棚室湿度是控制该病的主要手段。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棚室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

其次是建立滴灌或膜下浇水的设施,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坐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

防治草莓白粉病要坚持预防为主、全程控制,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硫悬乳剂500~6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天。扣棚前后白粉病开始发病,要选用安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43%菌力克悬浮剂3000~4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2000~3000倍液、40%福星乳油5000~80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都有较好的效果,药后10天防治效果一般均达70%,且对草莓安全。开花期一般不能喷药,否则易产生畸形果。

果实膨大期至采收期应选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可用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进行防治。白粉病是一种对药剂较易产生抗性的病害,在生产中应做到轮换交替用药,每次施药间隔期以7~10天为宜。大棚草莓,特别在扣棚后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避免产生药害。

月季白粉病的防治


月季白粉病主要为害月季、山刺梅、玫瑰等。此病影响植株叶片、嫩枝和花蕾,发病率达50%—70%,可使花蕾不开花或花朵变小。病原菌是蔷薇单囊壳菌。病菌以菌丝在寄主的枝、芽、落叶上越冬。翌春如温度合适(18℃—25℃),则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侵染。越夏后9—10月,借风力再次侵染,在温度20℃、湿度97%的条件下,孢子2—4小时就会萌芽,3天后就能形成粉孢子。一般夜间温度较低(15℃—16℃)、湿度较高(90%—99%),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染。白天气温高(23℃—27℃)、湿度低(40%—70%),有利于孢子的形成释放。

早春病菌在展开的叶片上下两面都布满了白粉层。叶片皱缩反卷,变厚为紫绿色,逐渐干枯死亡。生长季节叶片受侵染,首先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节间缩短,叶片萎缩干枯,枝条发育畸形。叶片、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以剥离。花蕾包满白粉层,萎缩干枯,花小而少,甚至不开花或开花畸形。

防治上首先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栽培管理,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白天浇水。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适当增施钾肥,土壤保持排水良好,提高抗病能力。休眠期要喷洒2—3度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或病部的闭囊壳。发病期应彻底剪除病枝、叶、芽,清除周围腐烂病叶,减少侵染来源。结合病枝修剪,交替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药液。

发病植株表面的白色粉状物极易借助风力传播,防治不及时或病枝清理不干净、多风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扩散,进行再侵染,难以控制。因此,应多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喷药防治,即可收到良好效果。

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该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占,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Blumeriagraminis(DC.)SpeerErysiphegraminisDC.E.graminisDC.f.sp.tritici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小,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线,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上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线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

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8915、郑州831,豫麦9、15、16、21、24号,中育4号,北农9号,冀麦23、24、26号、84-5418、138号,鲁麦1、5、7号,城辐752,高38、贵阿1号、贵丰1号、贵农19、20、21、22,黔丰3号,81-7241,冬丰1号,BT8812,BT-7032,京核883,8814,花培28,鲁麦14、22号,中麦2号,京农8445等。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百农64,温麦4号,周麦9号,新宝丰,冀审4185,6021新系,皖麦25,26,扬麦158,川麦25,绵阳26,劲松49号,上麦5号,京华1号,3号,京核3号,京411,北农白等。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垦红13号、垦九5号、定丰3号等。上述抗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4)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g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②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g。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667m2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g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

荷兰豆白粉病


白粉病是荷兰豆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发病,一旦发生,病株率很高,一般发病率达50%以上,重病地块棚室l00%发病,病叶率亦可达80%以上。染病植株提前衰退,由下向上枯黄,严重影响结荚,降低品质。此病还侵害数十种其他蔬菜。

[症状]此病多在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茎蔓和豆荚,多始于叶片。叶片染病初出现白粉状淡黄色小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粉斑,相互连合,病部表面被白粉覆盖,叶背呈褐色或紫色斑块。病情发展,病斑波及全叶,致叶片迅速枯黄坏死。茎蔓和豆荚染病,也出现白色粉斑,严重时布满茎荚,致使茎蔓枯黄,嫩茎干缩,豆荚干小。后期病部形成黑穗小点,即病菌子囊壳。

[发病规律]寒冷地区病菌以子囊壳随病残体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进一步扩展蔓延。温暖地区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越冬期,也未见产生子囊壳。日暖夜凉,温差大,空气潮湿,植株结露适宜发病。干湿交替发病较重,持续干燥病害也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

1.各地因地制宜选用较抗病品种。

2.豌豆根系分泌物对来年植株根瘤菌活动和根系生长有影响,因而需轮作倒茬,切忌连作。

3.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30%特福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4.拉秧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妥善销毁处理。饱和地在幼苗出土前,每公顷可选用硫磺粉15―30千克,或20%特克多烟雾剂3.75―7.5千克熏烟灭菌。

5.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30%特福灵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l500―2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l500-2000倍液,或2%加收米水剂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武夷菌素水剂200―300倍液喷雾。保护地可选用5%加瑞农或5%百菌清粉尘剂15千克/公顷喷粉防治。

《盆栽病虫害:【白粉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虫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