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慈姑叶斑病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慈姑别名燕尾草、白地栗、燕尾草、芽菇等科属:泽泻科,慈菇属、天南星科本草植物类别:多年生挺水植物。原产我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并广布亚洲热带、温带地区,欧美也有栽培。

【慈姑叶斑病症状】

慈姑叶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慈姑叶斑病叶片发病产生深褐色圆形小斑点,有时病斑四周有黄晕圈,发病严重时病斑布满整个叶片导致叶片枯死;叶柄、茎部发病与叶片相似。

【病原与发生规律】

Cylindrocarponchiayiense称柱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栽培过密,施用氮肥过量,高温多雨天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3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0%福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2.5%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15002000倍液;68.75%恶酮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52.5%异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编辑推荐

孔雀竹芋叶斑病防治


孔雀竹芋叶斑病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植株摆放过密,氮肥施用过多等引起的。叶斑病使叶片逐渐干枯、萎缩,以致脱落而死。

症状

该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边缘附近或叶片中央形成水浸状的小斑点,并且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大病斑,颜色加深,转为黄褐色,病斑外围有比较明显的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展,叶片逐渐干枯、萎缩,以致脱落而死。

病原

半知菌德氏霉发生孢子。发生规律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植株摆放过密,栽培环境中杂草、烂叶多,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徒长。组织幼嫩者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竹竽类喜温暖多湿以及半阴环境,不耐寒冷。生长适温为20~30℃,气温小于7℃或大于35℃均不利于生长,夏季阳光直射易灼伤叶片,空气湿度高利于叶片舒展。宜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一般泥炭土与腐叶土等量混合即可。生长季节要充分浇水,保持盆土湿润,但不能过湿积水,否则易烂根,甚至全株死亡。虽喜于低光度或荫蔽下生长,但也不宜长期置于室内、过阴不见阳光,秋冬季节要接受阳光,以保持叶片特有光彩。冬季保持干些,过湿则易烂根或基部叶片变黄。生长期每半月施稀薄液肥1次,炎热盛夏和冬季不要施肥。发现病叶及时清除。

(2)发病初期喷洒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农药防治。

(3)发病时喷药保护。药剂有:50%的多菌灵600倍液至8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至800倍液;5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至600倍液,每隔7天至10天一次。各种药要交替作用,可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盆栽花卉叶斑病防治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和水平提高,盆花越来越受到花卉爱好者的青睐。但是盆栽花卉在种植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叶片容易发黄,影响美观。找对原因及时补救,使花香四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一、切莫浇水过多

盆土长期过湿,造成土中缺氧,使部分须根腐烂,阻碍正常呼吸和水分养分的吸收,引起叶片变黄脱落。鉴于这点,要喷施新高脂膜,防止水分过多对花卉造成不利影响,还可抑制病菌对花会造成侵染危害。

二、遇旱及时浇水

养花漏浇水或长期浇半腰水(即上湿下干),特别是遇到炎热高温天气,影响养分吸收,也易引起叶色暗淡无光泽,叶片萎蔫下垂。同样,喷施新高脂膜,使花卉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干旱,放水分蒸腾,使花卉及早恢复生理元气。

三、病虫为害要防治

受到病菌侵害引起的叶斑病,易使叶片局部坏死,出现黄色斑点或斑块,严重时整叶枯黄脱落。受到花叶病毒侵染后叶片上出现黄绿相嵌的斑驳;遭受介壳虫、红蜘蛛等为害,叶片也会变成局部黄枯,甚至整叶萎黄脱落。应该及时喷药防治。对于盆栽树木类植物可以在冬季和早春喷洒保护剂护树将军,消毒防病虫,窒息性杀菌,消灭越冬病虫卵,为盆栽花卉的正常生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香石竹叶斑病防治


香石竹又名康乃馨、麝香石竹,多年生草本花卉。原产欧美,自引种我后,因其花大色美,颜色丰实,所以常做温室栽培,供鲜切花生产。也可露地栽培于花坛、花境,很受人们喜爱。但香石竹极易感染叶斑病,影响其生长发育,降低鲜切花的产量和质量。

小编收集到香石竹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分享给大家。

一、香石竹叶斑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

香石竹叶斑病病茵以茵丝和分子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左右。当温度升高,叶面长时间湿润时,病菌极易快速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26℃最佳),分子孢子在18-27℃(24℃最佳)时开始萌发,通过气流及水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潜育期10-60天。所以温室栽培周年都可发病,露地栽培在4-11月都可发病。

该病发生在叶和茎上,有时也发生在花上。该病发生在叶片上时,病斑初为淡绿色水溃状小圆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大斑,变成紫褐色,病斑中央慢慢枯死,变成灰白色。整个叶片扭曲,枯死倒挂于茎上。该病侵染茎干时,多发生在枝条叉处和摘芽产生的伤口处。病斑长条形,灰褐色,严重时病斑环割茎部,使上部枝叶枯死。该病侵染花时,常在花梗和苞片上造成危害,苞片上病斑多时,花不能开放或出现畸形。

二、防治措施

1、选取健壮无病的插穗,清除病残体,尽可能保持植株表面干燥,在通风透光、排水良好处实行2年以上轮作。温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黄昏前通风很重要。

2、由于这种病周年都可发生,所以必须每周喷一次预防性杀菌剂,如代森锰、代森锌、扑海因、百菌清等,特别是在切花之后及时喷药,用75%百菌清,50%克菌丹5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均可。

切花植物康乃馨叶斑病防治措施


康乃馨又名香石竹、麝香石竹,多年生草本花卉。原产欧美,自引种后,因其花大色美,颜色丰实,所以常做温室栽培,供鲜切花生产。也可露地栽培于花坛,很受人们喜爱。但香石竹极易感染叶斑病,影响其生长发育,降低鲜切花的产量和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防治试验总结出香石竹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如下:香石竹叶斑病的症状及发生规律:香石竹叶斑病病菌以菌丝和分子孢子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一年左右。当温度升高,叶面长时间湿润时,病菌极易快速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26℃最佳),分子孢子在18--27℃(24℃最佳)时开始萌发,通过气流及水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潜育期10--60天。所以温室栽培周年都可发病,露地栽培在4--11月都可发病。该病发生在叶和茎上,有时也发生在花上。该病发生在叶片上时,病斑初为淡绿色水溃状小圆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大斑,变成紫褐色,病斑中央慢慢枯死,变成灰白色。整个叶片扭曲,枯死倒挂于茎上。该病浸染茎干时,多发生在枝条叉处和摘芽产生的伤口处。病斑长条形,灰褐色,严重时病斑环割茎部,使上部枝叶枯死。该病浸染花时,常在花梗和苞片上造成危害,苞片上病斑多时,花不能开放或出现畸形。

防治措施

1.选取健壮无病的插穗,清除病残体,尽可能保持植株表面干燥,在通风透光、排水良好处实行2年以上轮作。温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况,黄昏前通风很重要。

2.由于这种病周年都可发生,所以必须每周喷一次预防性杀菌剂,如代森锰、代森锌、扑海因、百菌清等,特别是在切花之后及时喷药,用75%百菌清,50%克菌丹500倍液或1%波尔多液均可。

大叶栀子叶斑病防治方法


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南方各地发生普遍而严重。

症状主要发生在大叶栀子叶片上,病菌多自叶尖或叶缘侵入,下部茎叶先发病,感病叶片初期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淡褐色,边缘褐色,有稀疏轮纹,直径5mm-15mm;若发生叶缘处则呈不规则形,褐色或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有同心轮纹,几个病斑愈合后形成不规则大斑,使叶片枯萎;后期产生众多小黑点,埋生于表皮下。

病原病原为真菌,栀子生叶点霉(Phyllostictagar-deniicola),栀子叶点霉(P.gardenia),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分生孢子器球形,前者较大;分生孢子卵圆形椭圆形。病斑上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发病规律病菌在病落叶或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蔓延。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等情况下容易发病,盆栽时浇水不当,生长不良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秋、冬季节剪除大叶栀子上的重病叶,清扫落叶,并集中销毁,以减少侵染源。

2.栽植不宜过密,适当进行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浇水时尽量不沾湿叶片,最好在晴天上午进行为宜。

3.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防治。每隔10天喷1次。病害严重时,可喷施杀65%代森锌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以控制病害蔓延和扩展。

翠菊假尾孢叶斑病防治方法


病害学名:Pseudocercosporachrysanthemicola(Yen)Deighton.为害多种作物,分布于全国各地。

一、为害症状:叶片上初生无明显边缘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褐色至紫褐色病斑,大小4-15mm,微具轮纹。病斑外围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黄晕,常融合成斑块,致叶片变黄干枯。

翠菊假尾孢叶斑病防治方法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称菊生假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丝浅青黄色,从气孔伸出,具隔膜,宽1.5-2.5um。子座生在气孔下,暗褐色,不规则形,宽35um。分生孢子梗2-20根从气孔伸出,多根簇生在小子座上,浅青黄褐色,直立或弯曲,有曲膝折点0-2个,有时分枝。分生孢子倒棍棒状,青黄色至浅青黄色,3-13个隔膜,大小30-115X3-5。

三、发病特点: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在病残体上越冬,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及雨水溅射传播蔓延。

四、流行动态:通常多雨或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植株生长不良,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会加重发病。

五、防治方法:(1)注意田间卫生,结合采摘口十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2)清沟排渍,避免偏施氮肥,增强寄主抗病力。

唐菖蒲菊欧氏杆菌叶斑病防治


一、为害症状:唐菖蒲菊欧氏杆菌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尖或叶缘处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逐渐发黄变褐灰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四周具黄色晕圈,叶背面病斑色略深。湿度大时溢有细菌菌脓,干后成一发亮的薄层。后期病斑中心变薄,有时穿孔。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ErwiniachrysanthemiBurkholderetal.称菊欧氏杆菌,属细菌。菌体杆状,大小l-1.520.6-0.8(微米),单生,有时对生。革兰氏染色阴性,兼厌气性,周生8-12根鞭毛,无荚膜,无芽孢。肉汁胨琼脂平面上菌落白色圆形,表面光滑,有光泽,半透明,稍隆起,边缘整齐透明。

三、发病特点:病原细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借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

四、防治方法

(1)露地栽培时提倡施用保得生物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有机肥。

(2)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3)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水消毒,可减少菌源。

(4)避免大水漫灌

(5)发病初期喷洒20%龙克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6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也可选用农用硫酸链霉素2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2-3次。

慈姑褐斑病防治


【慈姑褐斑病症状】

慈姑褐斑病叶片发病症状

慈姑褐斑病主要为害慈姑叶片和叶柄。慈姑褐斑病叶片发病初期产生圆形暗褐色斑,后扩展成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大斑块导致叶片枯死;叶柄发病产生暗褐色梭形凹陷斑,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致叶柄倒伏。

【病原与发生规律】

Ramulariasagittariae称慈菇座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座在种球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溅射传播为害。

栽培密度大,施用氮肥过量,连续高温多雨天多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适当稀植,加强肥水管理,合理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收获结束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带出田外销毁。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40%多硫悬浮剂600800倍液;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

花卉叶斑病如何防治


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8-9月)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症状:

①鸡冠花叶斑病,侵染叶片、叶柄和茎部。叶上病斑圆形,后扩大呈不规则状大病斑,并产生轮纹,病斑由红褐色变为黑褐色,中央灰褐色。茎和叶柄上病斑褐色、长条形。

②鱼尾葵叶斑病。叶片上产生黑褐色小圆斑,后扩大或病斑连片呈不规则大斑块,边缘略微隆起,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③君子兰叶斑病。叶上有椭圆型、长条形浅红褐色病斑,周围有退绿圈,后扩大呈不规则大斑块,病斑上产生黑点。

发病规律:叶斑病菌在病残体或随之到地表层越冬,翌年发病期随风、雨传播侵染寄主。鸡冠花褐斑病夏秋病重,鱼尾葵叶斑病夏季高温病重,君子兰叶斑病春、秋发生,但温室中四季均可发生。连作、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

②轮作(温室内可换土)。

③不宜对植株喷浇。

④从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止病害扩展蔓延。常用药剂有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0%托布津1000倍,70%代森锰500倍、80%代森锰锌400-600倍,50%克菌丹500倍等。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燕麦叶斑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浸状,灰绿色,大小1~2×0.5~1.2(mm),后渐变为浅褐色至红褐色,边缘紫色。病斑四周有一圈较宽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继续扩展达7~25×2~4(mm)系不规则形条斑。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从叶尖向下干枯。在中国南方燕麦区,该病常与锈病混合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梗1~4根,单生或丛生,具3~8个隔膜,大小65~210×8~12(μm);分生孢子圆柱状,两端圆,浅黄褐色,具3~9个横隔膜,脐明显内凹,大小65~130×15~20(μm)。子囊座烧瓶状,埋生在表皮下,外壁常附生分生孢子梗。子囊棍棒状,大小250~400×35~45(μm),内含2~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圆形,具3~6个横隔膜,1~4个纵隔膜,浅黄褐色,大小45~70×15~25(μm))。

传播途径

云南、贵州一带病菌以孢子囊、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上或病种子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从幼嫩组织侵入,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发病条件

土温低、湿度高,苗期易发病,生长期天气潮湿发病重。

防治方法

发病重的地区或田块,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注意防治花生叶斑病


综述: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几种病斑多混合发生于同一叶片上,往往不至收获季节叶片就提前脱落,这种早衰现象被误认为是花生早熟的象征,花生一般减产10-20%,甚至减产30%以上。目前我省花生产区调查显现,叶斑病已不同程度发生,如气候条件适宜,可能会加重发生,提醒农民朋友积极预防叶斑病。

一、症状:

1、褐斑病:发生早,初花期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初为褪绿小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叶正面呈暗绿褐色或茶褐色,叶背面呈褐或黄褐色,病斑周围有亮黄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灰褐色粉状霉层。

2、黑斑病:发生晚于褐斑,下针期开始,叶片正反面病斑颜色相近,病斑周围没有黄色晕圈,叶背面病斑上通常产生许多小黑点呈同心轮纹状,并有一层灰色霉层。

3、网斑病:花期侵染,先浸染叶片,初沿主脉产生圆形于不规则形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退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出现边缘呈网纹状不规则褐色斑,叶背病斑不明显,叶正面病部可见粟褐色小点,阴雨天病斑较大,干燥条件下病斑易破裂穿孔。

二、发病规律:

1、多雨、气候潮湿病重,少雨气候干旱年份病轻,25-28℃适合发病低于10℃或高于37℃均不能发病。

2、土壤贫瘠易发病;老龄化器官发病重。

3、直立品种较蔓延品种和半蔓延型抗病。

4、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

三、防治指标:

当病叶率达20%时需防治。

四、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2、轮作倒茬,因该病菌只侵染花生,可以用轮作方式防治;

3、化学防治:自始花期根据病情预防病害,10-15天一次,喷2-4次。

前期预防药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40%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或57.6%冠菌清(氰氧化铜)水分散粒剂1000倍喷雾防治。

后期治疗性药剂: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30%苯甲丙环唑亩用2000-3000倍、25%咪鲜胺乳油1000倍、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或43%戊唑醇悬浮剂4000-6000倍喷雾防治,间隔7-10天,防治2-3次。

防治芹菜叶斑病


芹菜是近年来设施保护地种植较多的叶类蔬菜,但随着芹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芹菜叶斑病为害逐年加重。近日,据大兴区植保站技术人员深入田间调查,发现大部分芹菜田均已发生叶斑病。若不及时防治,将会影响菜农的经济收入。

为害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上,老叶比新叶易感病。病斑初为黄绿色水浸状,以后发展为圆形、不规则形,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枯死。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密生灰色绒状霉层。茎、叶柄上的病斑椭圆形,直径3-7毫米,灰褐色,稍凹陷,病害严重时全株倒状,高湿时病部表面长出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种子用50度温水恒温浸种30分钟,晾干后播种,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或晾干直接播种。

(2)高温季节育苗要遮阴,防暴雨,培育壮苗。

(3)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4)适当密植,及时间苗、锄草,注意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严禁大水漫灌。

(5)收获后马上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400倍液,7天-10天左右喷1次,连续2次-3次。

《慈姑叶斑病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