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知识。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瓜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黄瓜绵疫病又称绵腐病,主要危害果实。此有别于黄瓜疫病主要侵害植株茎基部和茎蔓、茎节造成植株萎蔫枯死。现将黄瓜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病害症状
被害果实表面初现暗绿色水渍状圆形或不定形小斑,后渐扩大并向四面扩展,严重时病部延及整个果实,病果质地变软,表皮出现皱纹,内部果肉变褐腐烂,后病部逐渐收缩,易脱落。在高湿条件下,病果表面长出茂密的白色绵毛状物,有的绵毛状物,外观如湿水棉絮。
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包括寄生疫霉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Dast.]、辣椒疫霉菌[P.capsiciLeonian]和茄子疫霉菌[P.melongenaeSawada],而以寄生疫霉菌[P.parasiticaDast.]为主。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卵孢子与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南方特别是在广东,周年都有黄瓜种植,病菌主要以无性态的孢子囊及游动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依靠风雨传播,在寄主间辗转侵染危害,完成病害周年循环,越冬期并不明显。
高温多湿的天气有利于发病,植地连作、低洼潮湿、株间郁闭和偏施氮肥都易诱发本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一些抗耐疫病的黄瓜品种,如津杂系列,中农系列、湘黄瓜系列以及广东的夏盛与早春2号是否也抗绵疫病,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确定。
防治方法
1、本病虽然主要侵染黄瓜果实,与主要侵染茎蔓造成植株枯萎的黄瓜疫病有所不同。但病原同属于鞭毛菌亚门的疫霉菌属,只是种不相同,而且两病在发病特点与规律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故防治上可结合进行。
2、在本病常发地区或田块,在喷药防治疫病时,除喷好地面与离地l米范围的茎蔓外,也应兼顾喷药保护果实,以减轻绵疫病的危害。药剂选用同黄瓜疫病。
扩展阅读
韭菜绵疫病害防治
韭菜绵疫病染病植株叶片上初现水渍状暗绿色病变,当病斑扩展至半张叶片大小时,叶片变黄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物;假茎受害后呈浅褐色软腐,叶鞘易脱落,潮湿时病部长出白色稀疏霉层;鳞茎染病时,根盘呈水浸状,后变褐腐烂;根部染病呈暗褐色,难发新根。
【病原与发生规律】
PhylophthoracinnamoniRands称樟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以卵孢子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在病株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到韭菜上,长出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韭菜表皮进人体内,遇有高温高湿条件,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北京地区7月下旬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甘肃保护地栽培常发生在12月下旬3月中旬。地势较低,易积水,种植密度大,田间通透性差,连续阴雨天多;保护地栽培放风不及时湿度过大,昼夜温差大,叶缘吐水严重,经常大水漫灌发病重。
【防治方法】
严格挑选育苗地和栽植地,要求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3年内未种过百合科蔬菜高燥地块,苗床应冬耕施肥,栽植地要求深耕,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做基肥,雨后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幼苗期浇小水,勤浇水。夏季雨水多时须控制浇水,定植第二年以后可多次收割,3年以上的韭株要及时剔根培土,防其徒长或倒伏。
发病前期,注意施用保护剂以防止病害侵染发病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50%醚菌酯干悬浮剂30004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68.75%恶唑菌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00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
发病初期,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氟吗乙铝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隔710天1次。发病普遍时,可采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悬浮剂8001200倍液;84.51%霜霉威乙磷酸盐可溶性水剂8001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2000倍液;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烯脂菌酯乳油20003000倍液+70%代森联干悬浮剂8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2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
南瓜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南瓜疫病主要危害南瓜根茎部,还可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受害严重时,致果实倒囊腐烂,收成大减。现将南瓜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特征
根茎部染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展、茎呈软腐状,有时长达10厘米以上,植株萎蔫、青枯而死亡,但维管束不变色。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情发展较快,萎蔫枯死,但不倒伏。
叶片染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展为近圆型或不规则大型的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全叶腐烂,并产生白色霉层;干燥时病斑极易破裂。茎染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开始,初始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缢缩,成株期往往有几处节受害,俗称节节烂。
南瓜果实染病,初始出现水渍状浅褐色小斑,潮湿时病斑凹陷,并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以后软化腐烂,迅速向各方向扩展,在病部产生白色霉层,最终导致病瓜局部或全部腐烂。
病菌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甜瓜疫霉PhytophthoramelonisKatsura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春通过风雨、灌溉水传播。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很广,在5~37℃之间,最适温度为28~30℃,高湿是发病的决定性因素。雷雨过后,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易诱发此病。多雨季节发病重,大雨过后暴晴最易发病流行。连作地、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施用未腐熟栏肥、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较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要点
①实行非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深沟高畦种植,施用充分腐熟有机栏肥。
②种子处理:可用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催芽。
③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块,注意控制浇水次数,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换气,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销毁。
④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选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69%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8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剂3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豇豆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疫病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豆荚。茎蔓染病,多发生在节部或节附近。要注意及时进行防治。
1、发病症状
病部初呈水浸状不定形暗色斑,后绕茎扩展,茎蔓呈暗褐色缢缩,病部以上茎叶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周缘不明显,扩大后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淡褐色斑,表面生稀疏白霉,即孢子囊梗和孢子囊。豆荚染病多腐烂。
2、病原及传播
由豇豆疫霉引起。病菌生长适温为25--28℃,最高35℃,最低13℃,只为害豇豆。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
以后,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生育后期形成卵孢子越冬。连阴雨或雨后转晴,湿度高,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潮湿、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条件下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实行2a(年)以上轮作。低洼湿地采用垄作,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采收后将病枝集中烧毁。
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d(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
板栗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板栗疫病学名Endothiaparasitica(Murr.)P.J.etH.W.Anders.又称干枯病、胴枯病、溃疡病,腐烂病,属于世界性病害。欧洲板栗和美洲板栗易受害。我国板栗品种较抗病,但是也有为害,我国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省都有发生,是我国检疫对象。
1、症状
本病可危害幼苗和大树的主干及侧枝。最初树干上病斑出现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带有水渍状,略隆起。湿度大时,有黄褐色汁液溢出。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树干。
早期蓝皮有浓厚的酒糟味,后期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纵裂现象,病皮呈灰白色或青黑色,且病皮下产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逐渐突破表皮外露。雨水天气或空气潮湿时,产生浅棕黄色瘤状子座,从中涌出橙黄色或黄褐色胶质卷丝状的分生孢子角。在秋季子座由变为茶褐色,内部形成子囊壳。严重时病菌进入木质部的表层,使其变褐腐败。
2、病原
属于真菌性病害,子囊菌寄生隐丛壳菌引起的。
3、发病特点
该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3月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开始为害,3-4月为害最为严重,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可经过带病苗木进行远距离的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侵入后5-8天出现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后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温度超过30℃,病害发展减慢。果园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较弱的果园发病较重。不同的品种发病情况不同,明栗、长安栗发病较少;薄皮栗、丰花栗、大底青栗、新抗迟栗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减少果树伤口。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减少病源。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明栗、长安栗发病较少。
(3)严格进行检疫,防止带菌苗木、接穗、种子传到无病区。新进苗木最好进行消毒,在萌芽前用30%波尔多粉300-400倍液消毒,清水冲洗后播种。
(4)秋末冬初在干基部培土,翌年解冻后扒开,保护主干基部。冬夏季将茎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害。加强蛀干害虫的防治。
(5)化学防治重病株及时砍除,进行果树刮治,发病轻者可刮除病部皮层后涂抹5%菌毒清100-200倍液。
甜椒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甜椒是非常适合生吃的蔬菜,含丰富维他命C和B及胡萝卜素为强抗氧化剂,可抗白内障、心脏病和癌症。现将甜椒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特征
叶斑深褐色,有轮纹,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明显。空气潮湿时,上生黑色霉层。病斑多时可使叶片干枯;还可引起茎斑和果斑,病斑黑色或褐色,下陷,表面生大量黑霉,边缘明显。甜椒早疫病,属半知菌类,暗梗孢科,砖隔孢亚科,交链孢霉属,马铃薯早疫交链孢霉。
发病规律
甜椒早疫病与西红柿、茄子、马铃薯等蔬菜的早疫病为同一病原。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从而形成初侵染。经2~3天潜育后出现病斑,3~4天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重复侵染。
当甜椒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基部叶片开始衰老,气温在21℃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即开始发病。每年雨季到来迟早,降雨日数多少,雨量大小与分布,都会影响甜椒早疫病发生迟早、流行与否和病性指数。
马铃薯早疫交链孢霉为兼性腐生菌,两年内栽种过马铃薯、西红柿、茄子、甜椒、或与重茬茄科蔬菜作物邻作,常因植株瘦弱或田间管理不当而造成甜椒早疫病大流行。
防治方法
①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不与茄科重茬蔬菜邻作。
②精耕细作,施足腐熟有机肥,适时追肥,喷洒植保素7500倍液。
③选用中椒4号等耐病品种。
④高畦栽培,覆盖地膜,合理密植,不宜过稠。
⑤发病前开始喷洒500倍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水液,或40%三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水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水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水液,或600倍异菌脲50%可湿性粉剂水液。7~10天喷1次,共喷3~4次。
丝瓜绵腐病害防治
【丝瓜绵腐病症状】
丝瓜绵腐病有棱丝瓜发病症状
丝瓜绵腐病苗期染病引起猝倒,在幼苗12片真叶期侵染基部,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干缩猝倒。果实染病,多从贴近地面的部位开始发病,染病的瓜果表皮出现褪绿、渐变黄褐色不定形的病斑,迅速扩展,不久瓜肉也变黄变软而腐烂,随后在腐烂部位长出茂密的白色棉毛状物,并有一股腥臭味。
【病原与发生规律】
Pythiumaphanidermatum称瓜果腐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腐霉菌是一类弱寄生菌,有很强的腐生能力,普遍存在于菜田土壤中、沟水中和病残体中,它的菌丝可长期在土壤中腐生。通过灌溉水和土壤耕作传播。病菌从伤口处侵入,侵人后其破坏力很强,瓜果很快软化腐烂。一般地势低、土质黏重、管理粗放、机械伤、虫伤多的瓜田,病害较重。高温、多雨、闷热、潮湿的天气有利于此病发生。
【防治方法】
主要抓好肥水管理,提倡高畦深沟栽培,整治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避免大水漫灌;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或过施氮肥,可减轻发病。
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6001000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35%烯酰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72%丙森磷酸铝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76%霜代乙膦铝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对水喷雾,视病情间隔710天1次。注意轮用混用,喷匀喷足。
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常造成枝叶枯死,明显影响马铃薯的产量。除危害马铃薯外,还可侵害其他几种茄科蔬菜。现将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亦危害块茎。叶片染病,初在叶面出现水渍状小点,以后发展成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的黑褐色坏死斑,大小约3~4毫米,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外围多具1个褪绿窄晕环。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导致病叶坏死干枯脱落。块茎染病,多产生暗褐色圆形至近圆形凹陷斑,边缘明显,皮下组织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到贮藏期,病斑增大,严重时导致块茎干腐、皱缩。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属半知菌茄链格孢霉A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t.侵染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经气孔、伤口或穿透表皮侵入植物组织,形成初侵染,后在病部组织产生分生孢子借助于风雨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其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30℃,当叶面结露或有水滴时,温度适宜,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均很快,发病潜育期只有2~3天。马铃薯生长期连续阴雨或湿度连续高于70%,此病发生严重且易流行。土壤贫瘠、氮肥不足、长势衰弱,后期植株脱肥早衰的田块发病较重。
3、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重病地块实行2~3年与非茄科蔬菜轮作。
②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翻晒土,减少越冬菌源。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3次。药剂可选用70%品润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等。病害快速增长期,要加大用药量,均匀喷雾整张叶片。
瓠瓜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瓠瓜疫病的主要为害瓠瓜的茎、叶及果实,对瓠瓜的危害极大,现将瓠瓜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茎部染病:多在茎基部或嫩茎节部产生暗绿色水渍状斑,后变软缢缩,造成病部以上的叶片萎蔫或枯死。
叶片染病: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水渍状大病斑,叶片软腐下垂,干燥条件下呈青白色至浅褐色薄纸状,易破裂。
果实染病:产生水渍状暗绿色斑,逐渐缢缩凹陷,连续阴雨或湿度大条件下长出稀薄的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该病扩展速度极快,病部易腐烂,散发出腥臭味。
2、病原:辣椒疫霉,属卵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卵孢子、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种子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借风、雨、灌溉水传播到瓠瓜等的茎基部或近地面的果实上,进行初侵染,几天后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囊,遇水后释放出游动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疫病迅速扩展,气温20-30℃,雨日多、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或田间湿气滞留很易造成该病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选用耐疫病品种。
(2)苗床或大棚土壤处理。每平方米苗床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克与适量土拌匀撒在苗床上,大棚于定植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淋地面。
(3)与非瓜类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覆盖地膜阻挡土壤中病菌溅附到植株上,减少侵染机会。
(4)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植,避免积水。苗期控制浇水,结瓜后做到见湿见干,发现疫病后,浇水减到最低量,控制病情扩展。但进入结瓜盛期要及时供给所需水量,严禁雨前浇水。做到及时检查,发现中心病株,拔除深埋。
茄子多雨天易得绵疫病
茄子绵疫病,主要为害果实,果实易腐烂脱落。
受近期阴雨天气的影响,露地茄子发生绵疫病,一般发病损失为20%-30%,发病重时损失可超过50%。
症状
幼苗期:胚茎基部为水渍状,发展很快,常出现猝倒,引起幼苗枯死。
成株期:一般多在接近地面的果实上先发病。发病初期,产生圆形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大,且稍凹陷,果实内部变黑腐烂。在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茂密的白色绵毛。叶片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的边缘开始,病斑初呈暗绿色,后变为褐色,为不规则形;潮湿时,病部也生稀疏白霉。嫩枝发病,初为水渍状,后变褐、缢缩以致折断,其上部枝叶萎枯。
发病规律
茄子绵疫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时节。盛果期高温多雨也利发病。雨季早、降雨多,尤其是连阴雨、天气闷热,发病早且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雨后田间易积水、过度密植、通风不良,易引起发病。
茄子多雨天易得绵疫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茄科蔬菜及瓜类以外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选择容易排水的地块种植,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并采用高垄栽培,东西行向,做到易排易灌;合理密植,及时打去脚叶,使田间通风,对田间的烂果、病叶要及时清理并烧毁或深埋;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
物理防治:可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或50℃的温水浸种30分钟。
药剂防治:①用300倍的福尔马林药液浸种15分钟,用清水洗净后播种。②幼苗期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左右喷一次,连续2-3次。③在茄苗定植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比100配成药土,每亩穴施或沟施药土1100-1500公斤。④发病前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颗秧苗灌药液150毫升,每隔10天左右灌一次。⑤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常用农药有喷克(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克露(64%代森锰锌8%霜脲氰)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500倍液等。为防止形成抗药性,可轮换用药。
茄子果实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茄子果实疫病主要为害果实,偶见为害幼苗和梢部。苗期染病,在幼苗基部产生暗褐色水渍状斑,缢缩或倒伏,不产生立枯症状。
果实染病,初在果面上产生大小1厘米圆形至椭圆形凹陷斑,后变褐软腐,扩展速度迅猛,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棉毛状物,该菌棉毛较长,不同于辣椒疫霉绵腐病。发病重的易造成落果。运输贮藏期,病部继续腐败,有的产生灰褐色霉层,成为重要的市场病害。
病原
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agne)deBary称致病疫霉,属卵菌。菌丝体无色,无隔膜,直径4~10微米,孢囊梗五色,宽10微米,长1毫米,常有分枝或3~5根成丛,由寄主气孔、病果伤口或皮孔长出,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顶生,被后长出的孢囊梗推向侧位,卵形至倒洋梨形或椭圆形,有乳状突起,大小20~4516~23微米,萌发时生1~16个游动袍子或产生芽管。游动孢子肾脏形,在土壤中主要是薄壁圆孢子和厚垣孢子。孢子囊居少数。薄壁圆孢子五色,直径18~24微米,由孢子囊浓缩和孢壁变圆形成的,厚垣孢子圆形,壁厚。在田间病叶上可找到卵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属严格寄生菌,主要寄生在茄科植物上。病菌可在马铃薯块茎上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囊经风雨传到番茄、茄子上,成为初侵染源,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后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气温28~30℃高温条件利于发病,尤其是在高湿或连续阴雨条件下,该病扩展迅速。
因此在收获、运输、贮存及销售过程中通风不良或遇雨、湿度大、堆积过多、贮存时间过长,果堆内部呼吸作用旺盛造成温度升高湿度大利于该病发生和蔓延。田间发病高峰主要在降雨后出现,长江流域5~6月梅雨和8~9月秋雨、北方7~8月雨季均易发病,生产上连作地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及耐涝品种:如辽茄3号、4号,丰研1号,熊岳紫长茄,湘茄4号,济南早小长茄,六叶茄,齐茄1号,早茄2号等新品种。
(2)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3)采用高畦或起垅种植,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4)与豆科、十字花科、禾本科进行3年以上轮作,茄科不宜连作。
(5)雨季来临前及时喷洒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4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发病高峰期喷洒72%克露或克霜氰、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6)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隔7~10天1次,病情严重时可缩短至5天,连续防治3~4次。(7)贮运或进入市场后要注意通风、降温、排湿。
大岩桐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大岩桐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室内盆栽美化花卉,花期长,花色艳,株植小巧别致,具有很高的观赏美化价值,但大岩桐养护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问题,现将大岩桐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特征
该病在大岩桐叶、块茎、根上都可发生。叶片染病后呈暗褐色水渍状软化,扩展到叶柄后造成叶片腐烂,并有水渍状狭窄凹陷斑。病斑常扩展融合成大斑或长条形大斑。
有时茎部发病蔓延至叶柄,引起叶片折倒。块茎染病,呈软腐状凹陷斑,严重时球茎变成黑褐色软腐,内部坏死。根部染病,根变黑。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高湿环境、植株生长不良,易发病。
(2)防治方法
①浇水避免顶浇。因大岩桐叶上有绒毛,沾上的水滴不易滑落,水滴停留时间长,易给病菌侵入提供条件。
②盆土不能过湿。若长期积水,易使块茎顶部和根部腐烂。尤其是花后和冬季应控制浇水,保证块茎不完全干透即可。
③发病初期喷施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番茄晚疫病害防治
晚疫病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地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番茄上普遍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在病害流行年份可减产20%40%。
【番茄晚疫病症状】
番茄晚疫病幼苗发病症状
番茄幼苗、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以叶片和处于绿熟期的果实受害最重。幼苗期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叶柄处腐烂,病部呈黑褐色。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边缘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病斑扩大后,叶片逐渐枯死。幼茎基部呈水浸状缢缩,导致幼苗萎蔫或倒伏。成株期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叶片表面出现水浸状淡绿色病斑,逐渐变为褐色,空气湿度大时,叶背病斑边缘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茎和叶柄的病斑呈水浸状,褐色,凹陷,最后变为黑褐色,逐渐腐烂,引起植株萎蔫。果实上的病斑有时有不规则形云纹,最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后变为暗褐色至棕褐色,边缘明显,微凹陷。果实质地坚硬,不变软,在潮湿条件下,病斑长有少量白霉。
【病原与发生规律】
Phytophthorainfestans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晚疫病病菌可以在越冬茬或长季栽培的番茄、茄子上或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染病的根或土壤内越冬。春季卵孢子和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菌丝体进一步生长产生游动孢子囊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土壤水内到处游动,当接触到感病的番茄寄主时侵染根部。潮湿寒冷的天气菌丝体和游动饱子产生较多,使病害进一步扩展,干旱炎热或过于寒冷的天气,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存活。当土壤潮湿而温度适宜时,病菌借气流或雨水从番茄的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茎的伤口、皮孔侵入,在棚中或露地形成中心病株,经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流行。
番茄晚疫病菌的有性生殖方式是异宗配合,有A1、A2两个交配型,交配后产生卵孢子,菌丝发育适温为24℃,孢子囊1822℃,相对湿度100%条件下经310小时成熟。孢子囊萌发方式受温度制约,气温低于21℃时,13小时产生孢子囊,温度12℃时产生游动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215℃,萌发后产生芽管侵入寄主;气温2130℃时,孢子囊可在848小时内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染寄主,不再产生游动孢子。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其流行情况不同。在耕作制度稳定的情况下,其发生为害情况主要受气温、湿度和降雨量的影响。温度适宜,湿度高有利其发生;2023℃菌丝在寄主体内繁殖速度最快,潜育期最短,日光温室、大棚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夜间温度1013℃,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持续12小时,致病疫霉菌即可完成侵染发病。气温1520℃,相对湿度超过80%2小时,晚疫病便严重发生。生产上月平均气温1622℃,最适合该病发生和流行,该病在华北地区一般3月份发生,4月份进入流行期,以叶片和处于绿熟期的果实受害最重。南方春季34月苗期为害幼苗,晚茬番茄11月中旬至12月及翌年1月中旬前的结果期为害青果。近年来,随着露地和保护地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番茄的面积不断扩大,茬次不断增加,各地积累了足够菌源,只要出现浇水过大,排水不良或密度过大,保护地放风不及时或施用氮肥过量,无论是保护地还是露地,无论是反季节的番茄还是长季节栽培的番茄都会发生晚疫病。正常情况下,进入雨季,雨日多、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该病易流行成灾。但在反季节或长季栽培时,只要出现上述发病条件,晚疫病也会大发生或大流行。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金棚号、粉都78、东圣一号、百利、L402、中蔬4号、中蔬5号、渝红2号、佳粉17号、中研958等品种。
2、采用营养钵、营养袋或穴盘等培育无病壮苗。加强管理。条件许可时可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4年轮作。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透光,保护地栽培时要及时放风,缩短植株叶面结露或出现水膜时间,以减轻发病程度。生产上做到及时整枝打权,3或4穗果坐稳后,把底部老叶、病叶打去。
3、采用生态调控技术,生产上针对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流行的特点,通过调控棚室内温湿度缩短结露持续时间可控制该病发生。11月翌年2月保护地温度1025℃,湿度在75%90%时易发病,常采用通风散湿提高棚室温度防止发病。当晴天上午温度升至2830℃时,进行放风,温度控制在2225℃,可降低湿度;当温度降至20℃时,要马上关闭通风口,保持夜温不低于15℃,可以大大减少结露量和结露持续时间,就可减轻发病。
4、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然后再常温浸种56个小时。该病发病为害较快,田间发现病株时应及时进行防治,施药时注意治疗剂和保护剂结合施用,以防止病害再侵染。
5、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杀菌剂或配方件行防治:687.5g/L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悬浮剂8001200倍液;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003000倍液;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000倍液+l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液;84.51%霜霉威乙脒酸盐可溶性水剂6001000倍液;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20%唑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560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20003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020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25%烯肟菌酯乳油20003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每隔57天喷施1次。保护地栽培时,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250g/亩。在傍晚封闭棚室后施药,将药分放于57个燃放点烟熏,也可以喷撒5%百菌清粉剂1kg/亩。视病情间隔710天用1次药。
《黄瓜绵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