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养护与防治。

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平菇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平菇病毒病为平菇重要病害,全国各地普遍发生,可造成明显减产。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病原物为球形病毒颗粒。

平菇菌丝感染病毒后没有明显症状。因为病毒寄生在细胞内,只是菌丝生长速度有所变缓,菌落边缘往往不整齐;到了出菇期,感染病毒后,有的子实体菌柄肿胀呈近球形或烧瓶形,不会形成菌盖或只会出现很小的菌盖,或只在近球形的子实体顶面保留菌盖的痕迹。

后期就会产生裂缝,露出白色菌肉;有的菌柄变扁或弯曲,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瘤状突起,菌盖变小畸形,有深的缺刻和呈波浪型;有的菌盖及菌柄上出现明显的水渍状条纹或条斑。发病严重的子实体,不能形成担孢子。有的因发育受阻,菇型矮化,盖厚、柄短或盖小。

简单的讲,平菇病毒病的症状如下:

①菌柄肿大近球形或烧瓶型,无菌盖或很小的菌盖;

②菌柄扁平弯曲,表面凸凹不平或有瘤状凸起,菌盖有深缺刻并呈波浪形;

③菌盖和菌柄上出现明显的水渍状条纹或条斑。

平菇的球形病毒是通过担孢子和菌丝的互相融合而传播的,使用了带病毒的菌种或带有病毒的担孢子飘落在菇床上,孢子萌发形成的菌丝体带有病毒粒体,可通过健康菌丝和染病菌丝间的交织融合来传播。其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大量的证据表明:菌丝是传播病毒的主要途径。

防治方法:

①选育抗病、耐病的菌株,选育无病毒的菌种;

②严格把好母种关。凡生长异常,特别是菌丝不整齐的母种要剔除;原种、生长种在培养阶段要经常检查,凡菌丝有缺刻或花斑块的要坚决淘汰;

③菇棚、培养室、接种工具要用菌室消毒王、金星消毒液等药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④对出菇中发现感染病毒病的平菇菌袋要挑出隔离并烧毁。生产结束后对患病的菇房进行严格的消毒,将菇床架拆开进行清洗,防止携带病毒粒子的孢子和菌丝潜伏在架缝中。

⑤当菌袋或子实体出现病毒病症状时,用强力病毒清600倍液喷洒,间隔4天左右喷洒一次,治愈率达94%。www.zW59.coM

⑥栽培结束后,对发生病毒病严重的床架和菇房应使用菌室消毒王进行严格的熏蒸消毒处理,以防染病的孢子和菌丝体长期潜伏。

编辑推荐

花卉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病毒病是危害花卉植物的一类特殊病害,近几年来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由于其在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与一般病害差异较大,为了便于正确识别、防治,现将诊断识别及防治要点分别细叙如下。

一、诊断识别

1.症状诊断花卉病毒病症状特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变色:包括“花叶”、“斑驳”、“碎色”3个类型。“花叶”指病叶上出现深浅绿相间的斑块。“斑驳”指病叶上有褪绿斑点,点较大,边缘不明显,分布不均匀。“变色”现象表现在花瓣上称为“碎色”。

(2)褪绿、黄化:全株或部分器官表现为浅绿色或黄色。

(3)斑点、条纹:常发生于叶、茎、果实等部位,表现为坏死斑、坏死条纹、褪绿斑或褪绿条纹。

(4)环斑、栎叶:二者多出现在叶片上,同心纹形的斑称为“环斑”。沿叶脉有栎树叶状变色纹的称为“栎叶”。

(5)明脉、黄脉、脉带:明脉和黄脉为花叶症状的前期,先为叶脉透明称“明脉”,继而叶脉变黄称“黄脉”,“脉带”是沿叶脉变深绿色。

(6)皱叶、卷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变形。叶脉生长受抑制,叶肉仍然生长,叶片变皱,叶缘向上或下卷。

(7)丛生、矮化:病株顶芽受抑制,侧芽大量萌发,枝条丛生者称“丛生”或“丛枝”。节间缩短,植株均匀变矮称“矮化”。

(8)耳突:病叶背面叶脉上产生突起,形似耳朵状,称为“耳突”。

2.田间观察与分析田间现场观察分析对于病害诊断意义较大。病毒病害在症状特点上易与非侵染性病害,尤其是缺素症、空气污染等所引起的病害相混淆。受病毒侵染植株在田间分布多为零星分散,病株附近有健株。植株发病后往往不能恢复。非侵染性病害多数为成片发病,这种病害通过增加营养和改善环境条件可恢复健康。花卉病毒病只有明显病状而无病征,病毒病症状中多为花叶、黄化,且常常表现为系统侵染,较少有腐烂、萎蔫症状。当然,病毒病状有时也易发生变化,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的寄主种类及品种上,会有差异,有些病毒病会因温度等变化而出现隐症。3.利用内含体诊断植物细胞经病毒感染后会产生与其他细胞结构不同的微小个体,这些个体的形状与组成都各不相同,称为“内含体”。通过显微镜观察具有特殊形状的内含体,可以诊断病毒病,但单纯用内含体诊断也并不可靠。

二、传染方式

1.汁液传染汁液传染通常只发生于花叶型病毒病。在自然界中,有些病毒病可以通过病株、健株的枝叶间相互摩擦或人为接触摩擦发生传染。其他管理操作如移苗、整枝、抹头、插花、切取无性养殖材料等,使手指或工具沾染病汁而传播病毒。

2.媒介传染以昆虫为主,尤其以蚜虫、叶蝉最常见,其次为土壤线虫及真菌。

3.无性养殖材料传染由于病毒病为全株性侵染,一旦感染病毒,寄主植物和各个部位一般都带有病毒。如块茎、球茎、鳞茎、块根、走茎、插条、接穗、接芽、苗木等都可以传播病毒病。

4.土壤传染土壤传染实际是土壤生物与寄主植物间的接触传染,分为两种,一是土壤中的线虫、真菌传播,二是土壤中带病毒的有机物传播。

5.种子及花粉传染种子中的胚及花粉常常会带有病毒,因而通过播种及花粉能传播病毒。

6.菟丝子传播由于菟丝子与多株寄主植物的维管束连在一起,因而传播病毒非常容易。

三、防治方法

1.消灭及减少侵染源随着国际间花卉业交往日益频繁,许多病毒会带到一些新的地区或传播到一些新的植物上。所以,首先应加强花卉病毒病检疫。其次,选留无病毒种子及无性养殖材料,或进行茎尖脱毒,第三,铲除杂草寄主。

2.防治传毒媒介用各种方法消灭蚜虫、叶蝉、线虫,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3.采取有效的栽培措施栽培措施包括适期播种、保护地栽培、人工基质的配制、科学肥水管理等系列措施。花卉生产力求精耕细作,田间卫生。在进行栽培操作如摘心、剥芽、扦插时,工具应经常消毒,尽量避免通过手指及工具传播病毒。

4.热处理钝化病毒利用某些病毒受热以后的不稳定性,使病毒失去活性而获得无毒苗。可采用温汤浸渍处理及热空气处理。热处理法去除病毒,只需简单的恒温设备即可,时间也短。但是高温处理不当会影响植物生长,严重者使植物死亡,且病毒去除率也并非百分之百。

5.药剂防治近几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研制出很多对蔬菜病毒有效的药剂,如植病灵、菌毒清、病毒灵、病毒特以及912钝化剂、抗毒剂1号等,但用于花卉的报道还不多。

平菇软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平菇软腐病发生时,菌丝退化,料袋表面色泽发暗、变软、水烂,伴有臭味。现将平菇软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原因:

1.平菇采收后,在料袋表面形成伤口较多,为有害细菌侵染料袋创造了通道,又加之部分菇农为了促进下茬菇来潮,而加大了喷水,造成料袋两头湿度过大,或有水滴,也利于细菌性病害发生。

2.近段时间,受到连阴雨天影响,棚内相对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棚温过低,从而诱发了该病的发生。

3.有些菇农在料袋进棚前,未对棚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从而有害细菌在遇到适宜环境条件下,侵害了菌袋。

二、预防方法:

1.注意菌袋进棚前,对菇棚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降低棚内的有害菌数量。可用生石灰进行地面处理,100斤/亩。也可通过药剂熏蒸的方法,如用百速烟剂,500克/亩,闭棚熏蒸时间在810小时。

2.调控棚内环境。采取夜间放风的措施,加大通风量,满足平菇出菇需要。白天为菇棚创造散射光的环境即可,菇棚棚面可采用放花帘措施。

3.药剂防治:可喷施农用链霉素5毫升+50毫升绿风95+绿芬威1号17克,既能防治细菌病害发生,又能促进下茬菇来潮,5天1次,连喷2次。

香菜黑腐病识别与防治方法


香菜黑腐病主要危害根茎部和叶柄基部,对香菜的危害较大,现将香菜黑腐病识别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根茎部和叶柄基部,多在近地面处染病,有时也侵染根,染病后受害部先变灰褐色,扩展后变成暗绿色至黑褐色,初病部表皮完好无损,后破裂露出皮下染病组织变黑腐烂,尤以根冠部易腐烂,叶下垂,呈枯萎状,腐烂处很少向上或向下扩展,病部生出许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的外叶腐烂脱落。

二、病原菌

病原是香菜茎点霉(phomaapiicolaKleb.),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幼嫩菌丝初无色,老熟后长成黑色,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能产生小菌核。分生孢子器球形或半球形,黑色,初埋生后外露,多在不明显的斑点中形成;分生孢子器上具孔口,产孢细胞多单细胞,产孢方式为瓶梗式别于叶点霉菌。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3.0~3.81.0~1.6微米。病菌生长发育和分生孢子萌发温限5~30℃,16~18℃最适。

三、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丝附在病残体及种子上,或残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播种带病的种子,长出幼苗即猝倒枯死。病菌也可附着在棚室玻璃、塑料薄膜、支架表面生存,成为传染源。分生孢子可随风雨或灌溉水传播,孢子粘附在寄主表皮上,萌发后产生芽管从气孔处侵入发病,进行再侵染。生产上移栽病苗易引起该病流行,换气不充分的棚室易发病,密植及灌水过多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对重茬重病地块实行2年轮作。结合深翻,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清除病原。栽培过程中及时摘除病株,消灭病原。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安排栽培密度,防止茎叶郁蔽。雨后及时排水,防止雨水流入棚内。浇水切忌大水漫灌,及时通风排湿。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250倍液每667平方米喷50~60kg,7~10天1次,连防2~3次。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1:0.5:200的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大棚内用45%百菌清烟雾剂,于傍晚关闭大棚进行熏烟,每667米2每次0.25千克。也可用5%的百蓖清粉尘剂进行喷粉,每667米2每次1千克。

甜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表现在叶片。叶片皱缩,叶面凹凸不平,叶片边缘叶脉产生淡褐色坏死,植株顶端叶片产生深绿相间的花叶斑驳。设施甜瓜生产早期靠近风口的植株发病比较严重,主要为设施外侵入的飞虫带毒传播。

发病条件:病毒在多年生宿根作物或杂草根上越冬,病毒通过种子、蚜虫、摩擦接触和伤口等方式传播。

甜瓜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甜瓜品种。

2.种子处理。播前选晴天晒种3-5小时后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0~15分钟,再用60-65℃温水处理72小时,以钝化病毒。

3.利用蚜虫的趋避性。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或设施内挂黄板,可有效防治蚜虫;在风口处加盖防虫网,也可有效地防治带病毒的飞虫侵入。

4.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注重水分的调节,培育壮株,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5.经常检查,发现零星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田内毒源。

6.药剂防治。蚜虫、温室白粉虱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根治蚜虫、温室白粉虱,减少传播媒介,对防治病毒病有特效,药剂选用10%吡虫啉1000倍液、0.36%苦参碱1000倍液、25%噻虫嗪2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2000倍液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结合防治虫害,发病初期可喷施病毒钝化剂,控制病害,药剂选用2%宁南霉素200倍液、20%病毒A500倍液、1.5%植病灵10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等药剂进叶面行喷雾防治。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注意轮换交替用药。配合使用98%磷酸二氢钾4000倍液或叶绿壮浓缩叶面肥3000倍液,防治效果更好。

豇豆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不少农户在栽秧豇豆时会遇到豇豆病毒病,那么豇豆病毒病应该怎样防治呢?

该病为系统性症状,叶片出现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可见叶绿素聚集,形成深绿色脉带和萎缩、卷叶等症状。

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AMV)和蚕豆萎蔫病毒(BBWV)侵染引起。三种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桃蚜、豆蚜等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病株汁液摩擦接种及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防治方法:

①选用耐病品种如之豇28-2、红嘴燕等。

②及早防治蚜虫。

③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④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或20%抗病盛乳油500--800倍液,或60%病毒A片剂(15kg水中加2片),或20%万毒清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病毒克或20%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8%病毒1号600--800倍液,或复方克病神500倍液加植保素500倍液,或病毒王500倍液加平衡剂300倍液,或病毒速克灵乳油500倍液加克旱寒增产剂(黄腐殖酸锌)500倍液喷洒,每7--8d喷1次,连喷3--4次。

半夏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半夏又叫水玉、地文,天南星科半夏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初夏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现将半夏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病因症状:

此病为马铃薯Y病毒组的芋花叶病毒DasheenMosaicVirus,既DMV。主要是由于半夏种茎带病毒或蚜虫等昆虫传播病毒。多在初夏、高温多雨、发生蚜虫等情况下发生并蔓延。

半夏植株发病后,正常生长的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的斑,使叶片变成花叶,皱缩扭曲,上卷,植株矮化畸形,生长不良。此病也可使半夏在储藏期间造成大量腐烂。

2、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的地块和区域种植;严格筛选半夏良种。

(2)施用经发酵并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磷钾肥。

(3)及时彻底消灭或预防蚜虫等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半夏出苗后,要连续喷洒40%的乐果或80%的敌敌畏1500倍,7天一次,连喷3次。

(5)发病初期,用病毒清、克毒威、毒霸等新型低毒、低残的药剂治疗,3天一次,连治疗三次。

番茄斑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番茄斑萎病发病症状该病症状变化大。苗期染病,幼叶变为铜色上卷,后形成许多小黑斑,叶背面沿脉呈紫色,有的生长点死掉,茎端形成褐色坏死条斑,病株仅半边生长或完全矮化或落叶呈萎蔫状,发病早的不结果。坐果后染病,果实上出现褪绿环斑,绿果略凸起,轮纹不明显,青果上产生褐色坏死斑,呈瘤状突起,果实易脱落。成熟果实染病轮纹明显,红黄或红白相间,褪绿斑在全色期明显,严重的全果僵缩,脐部症状与脐腐病相似,但该病果实表皮变褐坏死别于脐腐病。

番茄斑萎病的识别与防治

寄主寄主范围很广,涉及双子叶、单子叶植物34科271种,重要寄主包括番茄、辣椒、花生、烟草等作物。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蓟马传毒引起,此外,汁液可接种,种子也能传染,田间管理差、农事操作、病健株相互摩擦易引发此病。此病毒可以通过一些野生植物品种来越冬。但是,病毒流行水平主要依赖于虫口密度。最主要的介体昆虫蓟马的成虫藏在土壤中,春季土壤温度上升后,害虫会迁移到杂草上。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发病地区要及时铲除苦苣菜,野大丽花及田间杂草。3.与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4.农事操作中涉及到的工具要进行消毒处理。物理防治。可用蓝板进行防治蓟马。化学防治。该病主要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可用药剂有:阿维菌素+吡虫啉;腚虫脒+阿维菌素。

小茴香根腐病识别与防治方法


小茴香根腐病,主要为害根部,造成死苗或烂根,严重时植株成片坏死,对产量影响很大。现将小茴香根腐病识别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苗期发病引起幼苗萎蔫死亡,或者下部叶片先发病变黄,向上发展,致整株叶片黄化,病情发展缓慢,可延续至开花期。当主根及根茎部出现褐色病斑,坏死腐烂时,难以吸收水分和养分,全株枯黄死亡。成株期发病,先是外部叶片萎蔫,然后全株萎蔫,未见黄化,而是青枯死亡。

根及根茎部发病初期多为红褐至黄褐色坏死,以后发展成褐色至黑褐色腐烂,根尖变褐黑色,很快全根变黑干枯。如若空气潮湿,病根容易拔起,发病部位产生少量粉红色的霉状物。

二、病原菌

小茴香根腐病是由腐霉类真菌引起的病害。

三、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有机肥带菌,从根部伤口侵入,借浇水或耕作传播蔓延。苗期若高湿,易引起幼苗萎蔫死亡。若出现干早、低温等不适条件,病情发展缓慢,易出现黄化萎蔫型症状。中心病株一般在5月初出现,发病盛期5月中旬至中下旬。

开花结果期,气温25一30℃,天气干早,经田间灌水或降雨,出现高温高湿条件,病菌侵人4一5天即发病,易出现青枯蔫型症状,未见黄化而青枯死亡。中心病株6月初出现,发病盛期在6月上旬。小茵香根腐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成正相关,当月平均气温在23-25℃,田间湿度在80%以上,适宜小茴香根腐病的发生。耕作粗放,整地质量差,重茬及前茬为瓜类、甜菜、白菜发病重。高密度种植,田间通风不良发病重。新开荒地,轮作了3年以上发病轻。

四、防治方法

1、与非伞形花科蔬菜3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栽培,平整好土地、避免施用未腐熟肥料,及时防治地下害虫,浇水后适时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通透性。

3、土壤处理。播种前或移栽前,每亩用50%多菌灵(或50%利克菌、70%土菌消等)可湿性粉剂2~3千克,拌细土50~60千克,沟施或穴施。或者药液灌根,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10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在定植时浇灌定植穴,或在发病初期灌根,每株(穴)灌药液0.25~0.5千克。

4、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96%天达恶霉灵粉剂3000倍液天达21161000倍液、或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1500倍液、或7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等,收获前7天停止用药。

玉米鞘腐病识别与防治


玉米鞘腐病是新发生的一种病害,该病害症状特点与玉米的褐斑病、纹枯病和圆斑病等有相似之处。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危害,受害叶鞘呈黑褐色腐烂症状,故称之为鞘腐病。据我县植保站在西白陀调查,个别地块发生较重,病株率高达90%以上,现在玉米鞘腐病正值发病时期,望农民注意查治。玉米鞘腐病识别与防治。

一、发病症状

在田间自然状态下,病害主要发生于叶鞘部位,形成不规则褐色糜烂状病斑,故称鞘腐病。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的籽粒形成直至灌浆充实期。病斑初为水渍状椭圆形或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直径可达5cm以上,多个病斑汇合形成黑褐色不规则形斑块,蔓延至整个叶鞘,至叶鞘干腐。叶鞘内侧褐变重于叶鞘外侧。病斑只发生在叶鞘上,叶鞘下茎秆正常,田间偶尔可见病斑中心部位产生粉白色霉层(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有时会有灰黑色、红紫色霉点。病斑从下部逐渐往中上部叶鞘蔓延,病斑如果局限在下部叶鞘时,基本不会造成产量损失,如果适宜病菌生长条件时,很快达到棒三叶,甚至穗上苞叶,引起秃尖、籽粒干瘪,或者穗腐,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

二、病原菌

病原是层出镰孢菌,小型分生孢子串生和假头生,长卵型或椭圆形,无隔膜或具备隔膜,大小7.6-10.7微米x3.6-4.3微米。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较直,顶胞渐尖,足胞较明显,1-5个分隔,大小27.1-38.3微米x3.7-4.9微米,产孢细胞为内壁芽生瓶梗式产孢。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中越冬,来年随风雨、农具、种子、人畜等传播。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流行。病菌在5-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适宜温度25-30℃,最适28℃时菌丝茂盛密集。

四、防治方法

1、轮作调茬,清除田间病残株烧毁,深翻灭茬,减少菌源。

2、选种抗病品种,用种衣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4%的5%根保种衣剂拌种:先把药剂加适量水喷在种子上拌匀,再堆闷48小时后直接播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拌种,堆闷4~8小时后直接播种。

3、发病初期在茎秆喷50%咯菌清可湿性粉剂、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等,7-10天一次。

玉米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玉米病毒病被称为玉米癌症,是当今国内外难以攻克的绝症之一。在我国,病毒病的种类主要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在大多数玉米主产区两病混合发生。

(一)玉米病毒病的特点

首先,病毒病的发生来势猛,上升速度快,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有的地区前一年只有零星病害发生,而次年就呈大发生态势,每667平方米(1亩)病株率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有些地块甚至毁种。

第二,在发病田中,春玉米普遍重于夏玉米。播期对病毒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早播春玉米粗缩病严重,而矮花叶病则随播期推迟而加重。不同的地块由于作物、耕作制度和茬口不同,发病情况也不一样,总的来说是亲本田重于制种田,制种田重于大田;间作套种田重于平播田,贴茬田重于灭茬田;前茬口是菜田或棉田改种玉米的发病严重。

周围环境对病毒病的发生影响也很大,邻近田边、菜地、果园、路边和渠边以及低洼地带的玉米发病率明显偏高。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和土壤肥力低、出苗弱的地块玉米也易感病。

(二)造成玉米病毒病流行暴发的主要原因

1.品种抗病性差,种子带毒率增加。当前生产中使用的许多当家品种基本上都不抗病毒病,如沈单7、掖丹系列、农大60、西玉3、丹玉13等。它们的种植面积占玉米栽培面积的一半。由于它们的亲本也高感病毒病,所以造成了自交田和制种田发病比大田还要严重的状况。

另外,种子带毒率的增加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由于制种田发病严重,种子带毒率显著高于80年代初的0.1%。据甘肃省1996年对121份材料的调查,有29个材料发现种子带毒现象,占总份数的24%,其中种子带毒率最高达6.52%。

2.一些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毒和发生。是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个体经营的迅速推广,为了实现高产稳产,争分夺秒抢种玉米已经成为增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结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复种指数普遍增加,间作、套种和贴茬抢种玉米的面积迅速扩展,由于田间作物食物链衔接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传毒昆虫的存活率,使玉米一出苗就受到危害,发病严重。

二是一些周年性生产的地块,如温室蔬菜面积的加大,增加了传毒昆虫的越冬空间,有利于它们的越冬与繁殖。同时,耕作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为蚜虫和灰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扩大了它们的栖息场所。三是许多地区不合理施肥,忽视农家肥,造成土壤严重缺少锌等微量元素,这也是玉米容易感病的重要原因。

3.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近几年连续的暖冬对传毒昆虫的越冬十分有利,玉米生长前期的春旱又促进了传毒昆虫的繁殖,但对玉米生长却有抑制作用,造成弱苗,容易感病。夏季多雨使气温降低,玉米受涝延长了作物感病敏感期,进一步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

(三)综合治理对策

1.压缩感病品种,加强种子处理。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田要因地制宜逐步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抗病耐病品种。二是严把药剂拌种关,推广种子包衣剂,大力提倡呋喃丹种子包衣和吡虫啉等药剂拌种,在重病地区实施种子统供、统一配方、统一拌种包衣,早期防治传毒昆虫。三是对亲本田和制种田通过除草除虫等措施减少病情,尽可能在无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制种,压低种子带毒率。

2.注重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第一,提倡覆膜栽培,在夏玉米矮花叶病常发区要适时进行早播,保玉米齐苗壮苗,提高苗期抗病性,结合尽早定苗,拔除病株,消除田间病源。第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田除草,减少传毒昆虫栖息繁衍场所。第三,加强健身栽培,合理调节水肥,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3.进行药剂防治,尽早除虫防病。苗期根据预测预报对灰飞虱和蚜虫要尽早进行药剂防治,具体可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均匀喷雾,对沟边、道旁和杂草多的地块要重点防治,注意防治套作、间作玉米田,减少传毒昆虫的为害;对已经感病的玉米,可在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病毒A,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对病情的控制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针对一些疑难问题,开展协作研究。

目前,玉米病毒病的致病机制、毒源种类和株系以及病害的流行消长规律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品种抗病性的筛选鉴定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应深入开展,各科研和推广部门应把研究和调查、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有效的监测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手段,尽快使病毒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西葫芦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为了有效防治西葫芦病毒病菜农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品种选择:西葫芦不同品种间对病毒病的耐病力有很大的差异注意选择较耐病毒病的品种栽培。

二、季节选择:珠三角地区西葫芦栽培一般在秋冬季春季栽培的面积很小。可播期为9月中下旬至1月上旬佳播期为10月上旬至12月中下旬左右早播易发病。

三、种子消毒:为消灭种子携带病毒可用新高脂膜100倍液浸种20-30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再催芽播种。

四、实行轮作:3-5年进行轮作(以水旱轮作为好)尽量避免在前作是番茄、辣椒、马铃薯及烟草等茄科作物及其他瓜类作物的地块种植以减少土壤中病毒的积累。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早衰。

五、培育壮苗严把定植关:培育壮苗提高幼苗抗逆性。移栽时避免伤根传染病毒病幼苗移栽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快速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尽量采用直播方法。

六、消灭蚜虫及白粉虱:及早防治蚜虫及白粉虱是有效预防病毒病的关键措施。可挂银灰膜驱避蚜虫还可用800倍液新高脂膜配合2.5%的溴氰菊酯或连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连喷3-4次间隔7-10天。

七、合理稀植加强田间管理减少接触传毒:栽培上应适当加大株行距尽可能减少农事操作造成的伤口。

八、药剂防治:苗期喷施新高脂膜500倍液提高幼苗的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加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毒剂1号300倍液每7-10天一次连喷3-4次药剂交替使用。

南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南瓜病毒病由多种病毒引发,症状表现复杂,但很容易与其他真菌、细菌类病害区分开。现将南瓜病毒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病原

CMV(黄瓜花叶病毒)、WMV(西瓜花叶病毒)、TRSV、ZYMV

2、症状

该病多表现出花叶特征,发病初期叶片上大叶脉之间的叶肉变为淡绿色或黄绿色,随病情发展,花叶症状趋于严重。有时茎及叶柄也出现褪绿斑块,还可能表现为叶片黄化。果实发病时,多表现为皱缩,或在果面出现斑驳花斑。

3、发病规律

病毒在菜田中的多种寄土上越冬,种子也能带毒。借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露地栽培的南瓜一般从6月初开始发病,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什利于病害流行。

4、防治方法

①种子消毒: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将种子放在10%的磷酸二钠溶液中浸种2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再播种。有条件时,也可将干燥的种子置于70℃恒温箱内,进行干热处理72小时,可杀火种子上所带的病毒。

②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及时追肥、浇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绑蔓、摘瓜时要先健后病,分批作业。接触过病株的工具,要用肥皂水洗净。清除田间杂水,消火毒源,切断传播途径。

③防治蚜虫:从苗期开始喷药防蚜,可喷20%灭扫利乳汕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汕3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等药剂,重点喷展开的大叶片的背面和嫩叶等蚜虫隐蔽处。物理防蚜,覆盖银灰色避蚜纱网或挂银灰色尼龙薄膜条避蚜,或进行黄板诱蚜(在棚室内悬挂黄色木板或纸板,其上涂抹机油,吸引蚜虫并将其黏住)。露地栽培时,6月底至7月初进入雨季后,蚜虫就不会再造成严重危害了。

《平菇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推荐